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9175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6
《不同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抗性比较试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抗性比较试验 摘要应用抗病品种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具有高效、节本、易于推广等优点,选择了灌南县主栽的9个水稻品种,与感病的武运粳21作比较,以期筛选出较为抗病的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目前灌南县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均不理想,达不到抗病品种的要求。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抗性;比较中图分类号S435.11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1-0181-01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由于麦田灰飞虱的发生量一直居高不下,且带毒率稳中有升,导致灌南县水
2、稻罹患该病的面积逐年扩大,已取代水稻条纹叶枯病成为威胁全县水稻生产安全的第一病毒病[1-2]。而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实践表明,防治病毒病最好的方法是应用抗病品种,其具有高效、节本、易为农民接受等优点。因此安排了本次试验,希望能够筛选出理想的品种,在全县推广应用。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4供试水稻选择目前灌南县水稻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9个品种,分别为连粳3号(优系)、徐稻5号、徐稻3号、泗稻12号、连粳2号、连粳6号、连粳7号、武连粳1号、连嘉粳1号(优系),以及对照感病品种武运粳21。试验地设在新安镇曹庄村一农户的承包田中,经检测麦田中越冬代灰飞虱的黑条矮缩病
3、病毒带毒率为6%。1.2试验方法试验共设1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武运粳21作对照(CK)。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品种秧田面积6.7m2,共计20m2。于5月11日应用18%杀螟·咪鲜可湿性粉剂浸种72h后于5月14日播种,育秧为传统水育方式。并于6月17日将同一品种3个小区的秧苗混合后,采用人工以每穴单本栽插方式移入本田。水稻秧田期及本田拔节前均不使用对灰飞虱及黑条矮缩病毒有防治效果的药剂,其他病虫害防治同大田,拔节后病虫防治与周围田块一致[3-4]。秧田、大田其他管理如施肥、灌排水等与正常栽培相同。移栽后于6月23日以14%乙·苄可湿性粉剂7
4、50g/hm2拌尿素150kg/hm2撒施以控制田间杂草,后期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等同于普通大田。1.3调查内容与方法秧田自水稻灰飞虱迁入之日起,每隔34d进行1次田间灰飞虱虫量调查,直到移栽完毕;大田于水稻分蘖盛末期调查各个小区发病情况,每个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10穴,记载病穴率、病株率[5-6]。2结果与分析2.1秧田表现灰飞虱于5月21日迁入,当日虫量为1.5万头/hm2;以后虫量逐渐增加,于6月8日达到高峰,虫量为41040.0万头/hm2;高峰期维持4d左右,6月14日后田间虫量明显下降,达到特大发生程度(表1)。由于在整个秧田期都没有使用农药防治灰
5、飞虱,秧苗汁液被灰飞虱长期吸食,导致苗情长势差,甚至有一部分秧苗死亡。2.2大田表现移栽活棵后,田间开始出现病株,尤其是在使用了除草剂后,病情发展明显加快,但由于秧苗素质差,健康植株生长缓慢,导致病、健株的分辨比较困难,直到拔节后才能准确地将两者分清,因此最后的结果在8月14日才确定。从图1可以看出,试验中所用的各品种病株率都在80%以上,小于90%的有8个品种,高于90%的有2个品种。其中最低的是武连粳1号,病株率为81.0%,较CK低10.4个百分点;病株率最高的是连嘉粳1号(优系)达95.4%,比CK高4.0个百分点。3结论与讨论4试验结果表明,目前灌南县
6、栽培面积较大的几个品种均高度感染黑条矮缩病,抗性较差。而从同为病毒病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实践中,推广应用抗病品种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其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易为农民接受等优点,这是其他防治措施不可替代的。由于此次试验未能找到对黑条矮缩病具有明显抗性的品种,因此应当加强与育种部门联系,扩大种源的搜集范围,进一步做好试验工作,在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尽快找到适于灌南县生产需要的水稻新品种,以取代目前应用的品种。4参考文献[1]徐海莲,肖筱成,徐善忠,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调查研究简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9(9):95-96.[2]王银燕,陈军华,
7、黄玉松.水稻矮缩病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1):219-220,224.[3]周彤,吴丽娟,王英,等.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感病生育期研究初报[J].华北农学报,2010(6):128-131.[4]汪晓海.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1(14):191,292.[5]巫晓云.宣州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1(7):23-25.[6]陈文乐,严叔平,陈彩霞.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田间防治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2011(3):55-57.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