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doc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doc

ID:62036021

大小:2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4-15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doc_第1页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doc_第2页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儒家的天人观:一.理解:自然的天,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是自然存在的,是万物的总名,是无意识、无意志、无目的的。3。义理之天,认为“天"是“义理",是抽象的法则或精神实体。二.儒家的天人观:1.天人相通:在天人关系上,孟子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以人来界定天。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2、存其天,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力扩展人性所具有的善端,了解人性本善的道理,便可直接与天相通。在孟子看来,“性”乃“天之所与我者”,因此“性”与“天”实为同质。通过人心的作用来表现与“天”同质的“性”,故“知其性则知天矣”。“天”是宇宙间的最高存在,人是由“天"发展而来的道德主体,人的道德心性受制于“天”,天性与人性是完全相通的。2.天人相类:董仲舒论证了人与天的同质同构性,提出人副天数说.他将“天”与“人之间的形体容貌作了一番奇特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两者在形体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

3、空窍理脉,山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异同比较:无论是“天人相通”还是“天人相类”,他们论述的主要都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至于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他们倡导的并不是唯物的方法,而是唯心的方式.此外,儒家中有认为“天"是自然现象的一派观点,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分”。其代表人物荀子曾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他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把人和天严格区分开来,进一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三.在建筑上的体现:1.像天地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4、观法于地”。既然天人同构,相通相类,统治者在进行都城规划时,自然想到运用“象天法地"的办法来表现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其特点是通过对天文形象,特别是星象的具象模仿或抽象隐喻说明城市、建筑与天的同源同构关系。早期以象天法地意匠建造的都城是春秋时期伍子胥建的吴大都和范蠡建的越小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建阖阊大城(今苏州城前身),“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象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阎门者,以象天门,通闾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1.观象制器、人副天数与礼制建筑这种“观象

5、制器”的传统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副天数”观点相结合,在古代单体建筑特别是礼制建筑中得到体现.如明堂这种集祭祀、听政和施教功能于一体的礼制建筑,虽然其正确式样一直是个谜,但无论从有盖而无四方到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北京国子监辟雍式样,它的设计一直贯彻着“法天"思想,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单体建筑上的最好体现。道家的天人观:一.理解:至于道家的理论,则都把“天"理解为自然的天。在老庄的体系中,所谓自然之天,既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又包括自然现象及事物客观存在的、不受外力制约的、天然的本性或状态。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点始于老子,成于庄子。老子强调“天地不仁”,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

6、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这是否认天有意志,否定天神的至上地位,赋予天以客观自然属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提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为生于道又复归于道,在大道之下建立天人合一。合一的基础是人对道的认同,人对自我的觉悟。老子的思想崇尚自然,强调要致虚守静,追求返朴归真的天人合一意境。道家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追求中,重点放在人的主体境界的层面上,它的自然主义倾向并没有导出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而是顺着相反的方向,要求人无条件地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在身心各方面向自然作认同。这就是说,道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如何在现实世

7、界安顿个体生命的问题,它的途径和方法是通过排除天人的对立,泯灭各种人为的冲动,使个体精神向超越方面发展。如果说儒家在自然价值观上,赋予自然以道德价值,那么道家则是赋予所谓的“朝彻”、“见独"、“心斋”、“坐忘”等。通过这些方法所达到的自然境界,是通过自然透过心灵的精神表现。二。道家天人观在古建筑中的体现道家的天人观崇尚自然,舍人道而从天道,弃官避世以参天地法则、观造化之无穷,追求返朴归真和人与天地自然的精神冥合.但这种天人观认为只有脱离社会和不受外界影响才能进入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并没有考虑到政权及社会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