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92098
大小:93.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1-06
《《围城》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围城》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毕业论文目录摘要………………………………………………………………………………………………ⅠABSTRACT……………………………………………………………………………………Ⅱ绪论………………………………………………………………………………………………1一、《围城》象征主义手法概述……………………………………………………………2(一)“围城”与象征主义的内涵…………………………………………………………2(二)《围城》中象征主义简述……………………………………………………………3(三)《围城》象征
2、主义手法的主旨………………………………………………………3二、《围城》象征主义手法分析……………………………………………………………5(一)《围城》象征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5(二)研究《围城》象征主义手法的目的………………………………………………6(三)象征主义对《围城》的影响………………………………………………………7三、象征主义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9(一)生活层面的运用……………………………………………………………………10(二)文化层面
3、的运用……………………………………………………………………12(三)哲理层面的运用……………………………………………………………………14结论………………………………………………………………………………………………17参考文献…………………………………………………………………………………………18致谢………………………………………………………………………………………………191本科毕业论文绪论绪论自40年代以来,就有不少人对《围城》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象征主义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的研究。研究《围城》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
4、的学者们主要是对《围城》所揭示的内涵及其象征手法在小说中各层面的运用的研究。研究者或读者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既可以从作者方面对《围城》内涵进行理解,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理解。小说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生活层面的运用、文学层面的运用和哲理层面的运用。随着对钱钟书文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钱钟书《围城》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学者们也可能会对《围城》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文化和哲理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可能对《围城》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这一课题指出更多的不足之
5、处。1本科毕业论文一、《围城》象征主义手法概述一、《围城》象征主义手法概述(一)“围城”与象征主义的内涵小说标题《围城》有着深刻的象征主义内涵。钱钟书先生选“围城”作小说的标题揭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可以用小说中的原话作答:“爱情、婚姻之事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已婚的人处于被围之城里,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爱情、婚姻是这样,事业困境是如此,人们的人生困境又何尝不是这样,上句话中“被围困的城堡”象征着人生无常之困境。人们始终跳不出人生中一座又一座的“围城”。“围城”的另一层象征意是,
6、影射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围城性”,即任何外来的东西都在它的围困中变质走样。[1](217)另外有人认为围城这个喻象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围城代表了人的心理的困境。这是畏缩和欲望妥协的产物。一方面,我们的身体要求实现享受,于是导致欲望的膨胀,人的心理产生了张力;另一方面,我们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别人的限制时,又渴望退回平静状态,产生畏缩的收缩力,欲望在不能实现中膨胀的达到人所忍受的临界点——于是,畏缩和欲望妥协成为人在其中摇摆不定的围城。 第二,《围城》代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困境。没有没有人的社会,更没有没
7、有社会的人。人总是要和社会发生种种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的,人不可能摆脱社会性。所以,在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影响力为半径的圆中,人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交织成为密密麻麻的网络,这是人达成自我和社会价值统一的途径,也是无形中的枷锁和束缚。在这张网下,“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我们没有办法摆脱的正是这种看似无可抗拒的影响力,一旦经过不合理制度的积累和扭曲、虚伪人性的充实就会将人的自由、生命和理想压缩在围城之中,形成一种可怕又可悲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剧烈摩擦与矛盾。 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引入中国文坛。关于象征主义的含
8、义,一般是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Symbolon)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2](236)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