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包回转台的设计论文

钢包回转台的设计论文

ID:6191255

大小:2.54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8-01-06

钢包回转台的设计论文_第1页
钢包回转台的设计论文_第2页
钢包回转台的设计论文_第3页
钢包回转台的设计论文_第4页
钢包回转台的设计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钢包回转台的设计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钢包回转台的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II第一章绪论11.1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概述11.1.1连续铸钢与铸模的区别11.1.2国外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11.1.3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及与国外连铸技术对比11.2连铸机的主要设备及分类21.3连铸机钢包回转台的结构和分类81.3.1钢包旋转台的形式81.3.2钢包旋转台主要结构特点91.3.3钢包回转台的分类11<1>直臂式钢包回转台11<2>蝶式钢包回转台11<3>双臂式钢包回转台12<4>四连杆式钢包回转台13第二章初步确定方案152.1已知条件152.1.1主要技术参数152.2方案的总体布置形式152.3回转台具体

2、部件设计方案的确定162.3.1钢包旋转驱动方式162.3.2锁紧方式162.3.3钢包盖的升降装置17IV2.3.4长水口机械手动作方式17IV2.3.5钢包升降驱动方案18第三章回转功率的计算及电机等的选取193.1钢包回转功率的计算193.1.1基本数据的计算193.1.2载荷情况Ⅰ的回转功率计算213.1.3载荷情况Ⅱ的回转功率计算:223.1.4载荷情况Ⅲ的回转功率计算243.2电动机和气动马达的选择263.2.1电机功率的选择:263.2.2马达的选择263.3减速器的设计263.3.1确定减速器的结构263.3.2各级减速传动比的确定273.3.3各级减速齿轮基本参数确定27第

3、四章回转台主要构件分析334.1回转轴承的有关计算334.1.1回转轴承当量轴向负荷的计算334.1.2回转轴承当量倾翻力矩的计算344.2轴向滚柱的分析364.3地脚螺栓的计算374.4升降液压缸的选择394.5钢包盖升降和回转系统的设计404.5.1升降系统采用液压驱动404.5.2回转系统采用液压系统424.6称量传感器的型式选择与容量计算424.7提升液压缸球绞应力计算43第五章销齿传动的设计与计算455.1销轮轴转矩455.2选材及许用应力的确定455.3销齿直径确定465.4校核齿轮弯曲强度485.5确定尺寸48第六章设备操作安装与维修506.1大包回转台的操作506.2一些设备

4、的安装506.2.1滚柱旋转轴承的使用方法和保管以及安装506.2.2提升缸的安装与拆卸506.3钢包回转台设备使用以及维护要点51结束语52参考文献53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1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概述1.1.1连续铸钢与铸模的区别铸钢生产可以分为钢锭模浇注(以下简称铸模)和连续铸钢(以下简称连铸)两大类。铸模是将钢液注入铸铁制作的钢锭模内,冷却凝固成钢锭的工艺过程:连铸是将钢水不断的注入水冷结晶器内,连续获得铸坯的工艺过程。连铸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钢锭初轧工艺,由于它所具有的一系列优越性,使得他自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连续铸钢具有节省工序

5、、缩短流程,提高金属收得率,降低能量消耗,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钢种扩大,产品质量高等许多传统模铸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自从20世纪50年代连续铸钢技术进入工业性应用阶段后,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连铸机及其成套设备应运而生。 1.1.2国外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早在19世纪中期亨利就提出连续浇注液态金属的设想,他在1858年钢铁协会伦敦会议的论文《模铸不如连铸》中提出设想,但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连铸工艺才实现工业应用。在这段时间内,由于钢的高熔点和高导热率等原因,研究人员遇到了很多问题。在连续铸钢开始时,最先使用的是立式连铸机。这种连铸机有一个弹簧固定的结晶器,产量通常很低,而且因为钢与

6、结晶器粘连,漏钢很常见。振动结晶器的想法归功于德国人seigfried,他首创了有色金属的连续铸造,与1952年用于德国的钢铁厂的直结晶器立式连铸机上,这是连铸工业化规模的开始。由于技术的限制多年内只应用于小工厂,自1970年开始连铸开始应用于钢铁联合企业来生产板坯。1.1.3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及与国外连铸技术对比53我国是研究和应用连铸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探索性的工作,60年代初进入到连铸技术工业应用阶段。但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连铸技术几乎停滞不前。1982年统计数字表明,世界平均连铸比为30%左右,而中国的连铸比仅为6.2%。连铸坯的吨数与总铸坯(

7、锭)的吨数之比叫做连铸比,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钢铁企业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连铸设备、工艺、管理以及和连铸有关的各生产环节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1970年至1980年,世界平均连铸比从4.4%发展到28.4%,中国的连铸比从2.1%发展到6.2%;至1990年,世界和中国的连铸比分别发展到62.8%和22.4%;到2001年,又分别发展到87.6%和92.0%。2003年,中国连铸比达到95.3%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