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doc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doc

ID:61770864

大小: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19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doc_第1页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doc_第2页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doc_第3页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doc_第4页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设计论文一、形随功能的造型目标新石器时代的的陶器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一种造物活动。无论是什么形式,即便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十分奇特的形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下,功能都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因此,其造型具有很直接的功能性,从造型的演变上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也直接地体现在了陶器造型上。新石器时代的很多器皿都设计有三足或四足,如鼎、鬲、鬶等,特别是鬶,造型新颖别致,形式感强烈,就像是一件生动形象的工艺品。但在原始社会,这样的造型其实是为了满足使用功能的。新石器时代,人们还没有广泛使用专门的灶具设施,一般

2、的灶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里点燃柴火进行烧煮,或者直接在平地上堆起柴薪点火做饭,这是早期由于炙烤猎物而流传下来的炊煮方式的一种延续。设有三足或四足的器皿,正是为了满足这样一种炊煮方式而设计的直接支撑在地面供炊煮之用的炊煮器。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出土陶器中,大部分的器皿是三足陶器(图1),但这个文化时期的三足陶器的足部多是矮小,短细且实心的造型,属于手捏成型法。7学海无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矮小的足部造型渐渐发展为高、大、长,这样的造型更加有利于炊煮时加薪添柴和通风,例如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040~2240年左右)出土的彩陶钵形鼎(图2)、红陶兽形

3、鬶等。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010-1530年左右),出现了大量的空心三足器(图3),这样的空心三足主要是为了加大食物的受热面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模具技术的发展,使得模具成型的器具可以做到规整化和薄壁化,而空心三足的制作多是采用模具成型,上面再接上泥条盘筑成型的造型。这一时期,造型独特的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是一种专门加热水的器皿,其造型十分具有典型性,如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陶鬶(图4)。该鬶椭圆型大口,宽流向上外卷,扁腹,三空足,前两足高大粗壮,后足矮小纤细,其颈下部两侧有对称的横耳。颈部和尾部有一条粗大有力的提梁相接,背上有三条相隔的凸弦纹,其间饰以圆

4、点乳钉纹。器形整体犹如某种奇兽,生动逼真。宽大的流口便于出水的顺畅,三空足即可以增加稳定性,又可以加大盛水面积,还能够形成烧火加热的空间。提梁部位又像是把手,可以倾斜鬶身以便倒出水来。足的造型设计经历了矮小细短到高大粗长,再到圆润饱满的空心造型,其器皿的形式也越发优美精致,生动有力。然而,不管形式如何改变,都是以使用功能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因为实用才是那个时代陶器造型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著名的造型——小口尖底双耳汲水瓶(图5),其也是根据使用功能来进行造型设计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3000年左右)出土的尖底瓶,根据汲水的功能需求,设计成底尖、腹

5、长、口小的造型,细绳的耳环也设计在瓶腹靠下的位置,这种造型巧妙地利用力的平衡原理,使空瓶盛水后重心不断变化,仍能保持瓶口不断进水,而一旦瓶中装满了水,瓶体便自动直立起来,方便从水中提出而不会溢出水来,从而解决了平底瓶在汲水时遇到的困难。同时,口小颈细身长的造型也让水在搬动的过程中不容易从瓶中溢出。毫无疑问,尖底瓶满足了汲水的需求,但也有人会问,那么尖尖的底,要怎么放稳它呢?如果没有办法稳定它,那么盛水的功能最后不是不能得到实现吗?其实,我们忽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居住条件,那个时代的房屋面积窄,屋梁矮,且没有家具。所以,不像现代生活,新石器时代很多具有存储性质的器皿是不会被平

6、放在地上的,而是用藤条穿系起来,悬挂于屋内的梁上或者屋外的檐下,这个习惯至今还被山西陕西一带的农村沿用了下来。因此小口尖底双耳汲水瓶的造型特点既满足了汲水的需要,又满足了置放的条件,独特的造型其实并不独特,恰恰是那个时代贴近生活,追求实用价值的设计目标的体现。我们再看看长江下游一带的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和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7学海无涯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炊器,主要有陶釜(图6)、陶鼎等。釜的腹部常有一周宽沿,因此,通常称这种釜为腰沿釜。这种腰沿釜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器身呈罐形的或直筒形的深腹釜;一种是器身呈圆形的腹较浅的釜。深腹釜,这种器身高在

7、40厘米左右,烧煮食物的盛放量可以增多,但使用起来,釜内冷热交流缓慢,容易产生釜底的食物已经焦糊,而上部的食物还不熟或不很熟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经常不断地搅拌食物,把底部食物向上翻动,上部食物转向下部。这样的大搅拌,不仅使釜内的热气散发快,延长了食物煮熟的时间,而且一不小心,容易把釜倒翻。圆腹或扁圆腹的釜,器身高一般都在20厘米以下,腹部向外鼓,可增加釜的容量。这种釜的造型,在使用功能上明显优于深腹釜。所以,崧泽文化时期的人们使用的炊器釜(图7),都是从马家浜文化的圆腹深釜的造型演变过来的。由上可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