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极微_观和_那碾_法_金圣叹评点小说戏曲修辞方法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卷第4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l.3No.42001年8月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Aug.2001中图分类号:H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150(2001)0420052205“极微”观和“那碾”法———金圣叹评点小说戏曲的修辞方法论周虹(上海财经大学对外汉语教研室,上海200031)摘要:金圣叹,是古代评点修辞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极微”的认识论,并在“极微”观的指导下概括了“那碾”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程度上的系统认识,在当时具有重要
2、的方法论意义,是他能够攀登古代评点修辞理论高峰的关键。金圣叹为古代评点修辞理论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关键词:金圣叹;极微;那碾;修辞;方法论作者简介:周虹(1966-),女,浙江省龙泉市人,上海财经大学留学生部讲师。古代关于小说戏曲的评点修辞理论,并非始于金圣叹,但金圣叹对于《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却可以说使评点修辞理论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金圣叹从指导读者读“一切书”的目的出发,注重修辞技巧的分析,在评点修辞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精辟、深邃的见解。无论就评点修辞理论阐述的深刻性、事例分析的细致性,还是问题涉及的广泛性,都是金圣
3、叹之前的评点家所无法比拟、后代的评点家所无法超越的。金圣叹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卓越的成就,可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在评点修辞方法论上的突破,尤其是他具有“极微”的指导思想和运用“那碾”的研究方法。虽然他到评点《西厢记》时才从理论上对两者加以总结,但他评点的《水浒传》中已早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方法。一、关于“极微”的思想“极微”一词原是佛教用语,指“色”的最小单位。金圣叹借鉴了佛教的遗产,将曼殊室关于“极微”的论述,引进评点领域,他在《西厢记·酬韵》的总批中指出:夫娑婆世界,大至无量由延,而其故乃起于极微,以至娑婆世界中间
4、之一切所有,其故无不一一起于极微。在金圣叹看来,大千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其间自有一个色彩缤纷的小天地,都可以进行极微的分析、仔细的研究。他还以自然界中的现象如“轻云鳞鳞”、“野鸭腹毛”、“草木之花”、“灯火之焰”为例来进一步阐述“极微”的思想。收稿日期:2001203220·52·金圣叹认为,任何事物,那怕是极其微小的事物,内部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整齐的层次,并且各层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轻云鳞鳞”,从底下望上去“,一鳞之于一鳞,其间则有无限层次,如相委焉,如相属焉”,一层又一层,互相勾连在一起,但如果能将轻云鳞
5、与鳞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则“诚未知其为寻为丈也”,差别其实是很大的。即使如“野鸭腹毛”这样细微的事物,若加以仔细观察,审视熟睹“,其细若”的鳞鳞之间“亦如有寻丈之相去”。事物内部的这种层次差异,就有“极微”存在“,此不可以不察也”。任何事物内部一方面有着鲜明的层次之分,另一方面,各层次之间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比如“草木之花”,它的形成非一朝一日,是“于无跗无萼无花之中,而然有附,而然有萼,而然有花”,其间就有一个渐渐的发展过程可寻。不仅花的形成如此,在“展而成瓣”的花朵之中,即使犹如“指顶”般的一小瓣
6、“,其自瓣根行而至于瓣末,其起此尽彼,筋转脉摇,朝起暮深,粉迟香老”,虽然看起来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但从花开到花落,这短短的时间里也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又如“灯火之焰”“,自穗而上,讫于烟尽”,其颜色的变化也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从淡碧色,到淡白色,到淡赤色,到干红色,最后成为墨烟。各颜色之间,层次非常分明,同时层次又是慢慢分开,联系很密切。所谓“极微”,也就存在于“分焉而得分,又徐徐分焉,而使人不得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之中,对此也是“不可以不察”。金圣吹的“极微”认识论含有极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注意到一个整体的事物内部各层
7、次既存在一定的区别,又具有相互的联系,而且之间还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极微”论的指导下,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精湛的语言艺术作了深入的体察与仔细的揣摩,以“极微”的眼光来发掘作者用笔之奥妙。金圣叹对《西厢记》作了精致的评析。他认为第一大层次是写张生等莺莺的到来。这之中又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节以“玉宇无尘,银河泻影”等景色描写刻划张生“等人性急,度刻如年,一片妙心”,是“等之第一层”;第二节写张生侧着耳朵听,想象莺莺“齐齐整整,袅袅婷婷”的形象,是“等之第二层”;第三节写张生怨莺莺来得迟,是“等之第三层”。
8、张生等人的这三个层次,从盼、到爱、到恨,一层进了一层。第二大层次是写张生和莺莺的酬韵。正当张生心焦到极度时,莺莺忽然来到“,猛听得角门儿呀的一声”,这第一句调动了听觉“,莺莺在声音中出现”;“风过处衣香细生”,这第二句调动了嗅觉“,莺莺在衣香中出现”“;踮着脚尖儿仔细定睛,比那初见时,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