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火灾事故中在地铁内的安全逃生.docx

探讨火灾事故中在地铁内的安全逃生.docx

ID:60360569

大小:69.9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05

探讨火灾事故中在地铁内的安全逃生.docx_第1页
探讨火灾事故中在地铁内的安全逃生.docx_第2页
探讨火灾事故中在地铁内的安全逃生.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探讨火灾事故中在地铁内的安全逃生.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火灾事故中在地铁内的安全逃生1、影响安全逃生的客观因素地铁是构筑于地下的大容量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地铁运营环境的特定性等因素,地铁突发火灾事故,乘客紧急逃生极其困难,群死群伤的可能性极大。1.1客流量大在地铁突发火灾事故情况下,大的客流量组织有序疏散很难,要确保所有乘客在安全允许的时间内全部逃生,难度更大。按《地铁设计规范》第19.1.19条规定:出口楼梯和疏散通道的宽度,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发生火灾的情况下,6分钟内将一列车乘客和站台上候车的乘客及工作人员全部撤离站台。1.2逃生条件差

2、(1)垂直高度深。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消防设计规范的要求,商业营业厅设置在地下时,不应超过地下3层,按常规最深只设置在地下12m左右。而地铁站台站厅一般深埋在15米以下,倘若超过15米,火灾发生后乘客从站台及站厅层仅凭体力往地面逃生,既耗时,又耗力,再加上不可知因素,安全逃生的把握性不大。(2)逃生途径少。地下密集场所,每个分区面积都控制在2000㎡以内,且每个分区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当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落差超过10m时,每100人疏散宽度指标约达1m,且均为安全系数较大的封闭楼梯间。(3)逃

3、生路线不清晰、距离长。城市地铁站大部分均设有通道连通地下商场(通道中间设有防火卷帘与地铁分隔)。每个站均设有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出口,疏散距离普遍较长。如某中心站,设有3条通道和地下商业场所相连通,另设两个直通地面出口,疏散距离均在80m以上。一旦突发火灾事故,乘客往往习惯性从平常行走相对熟悉的路线或盲目跟随他们逃生,这对选择较长路线逃生的乘客来说,被困受害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1.3允许逃生时间短针对地铁火灾事故,现使用的车厢虽然都是由非燃或难燃材料制造,但车厢内有大量电器产品、有机材料使用的广告

4、牌,特别是站厅层普遍设置有商铺,起火后,瞬间就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气体,车厢内烟雾弥漫就无法看清楚逃生出口,相邻的车厢也会出现相同情形。试验证明,允许乘客逃生只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另外,如果乘客的衣物一旦引燃,火势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允许逃生的时间则更短。1.4乘客逃生意识差地铁站台(厅)或列车内突发火灾事故后,险恶的灾害环境,使乘客容易产生恐慌及焦虑心理,这对逃生意识较强、较熟悉通道的乘客来说,还能冷静判断险情,相对准确地采取自救措施,安全逃生的可能性也就较大。但就自救意识较差的乘客而言,从众是多数

5、人的选择,争先恐后拥向出口处时,被踩、挤、压倒地后,易导致群死群伤。另外,因恐惧迷失方向后,易导致被困直接致伤或致死。综上所述,在地铁消防安全设计、使用过程消防监督中,虽然有许多无法避免的困难,但如果能较好地控制可燃材料的使用,保证消防设施完整好用,提高地铁员工的管理水平,加大安全宣传培训力度,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地铁还是快捷、舒适、安全的最佳城市交通选择。2、地铁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意见2.1排烟方式地铁隧道内的空间封闭,一旦发生火灾,产生的热烟气较难控制排除且火灾不易于扑救,容易造成较大伤亡

6、事故。因此,有必要对地铁隧道内火灾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完善的烟气控制方式。针对排烟方式不够明确的情况,有必要根据各线路地铁的特点作出多种方案的排烟方式,加以比较、选择。(1)隧道发生火灾时的排烟方式。地铁站建筑构造一般由站厅层、站台层、行车隧道、设备管理用房组成,站台、站厅、管理用房均设置独立排烟系统。当隧道发生火灾时,排烟方式设定为:关闭全站的通风空调系统,打开隧道屏蔽门和排烟风机,背着乘客方向排走烟气,迎着乘客疏散方向送新风,并通过排烟产生压差,由站厅层出入口,经站台层进行补风。这就要求在建

7、筑结构上,地铁直通地面的出入口、站台、站厅上下连通部位保持畅通无阻。(2)站台层发生火灾时的防排烟方式。当站台层发生火灾时,排烟方式设定为:关闭全站的通风空调系统,打开站台层相应防烟分区的排烟风机、打开屏蔽门和隧道风机进行排烟,并通过排烟产生压差,由站厅层出入口进行补风。(3)设备管理用房发生火灾时的排烟方式。当设备管理用房发生火灾时,防排烟方式设定为:关闭全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用房气体灭火系统动作,灭火结束后开启排烟风机进行排气。管理用房发生火灾时,排烟风机开启进行排烟。2.2现行排烟方式的缺

8、陷及改进意见(1)出现烟气倒灌现象。《地下铁道设计规范》中要求站外送风、排烟口间距不小于5m。避免这种现象的措施:①,排烟口与进风口、人员出入口应尽可能拉开距离。②,如①不能实现,则应反方向布置,人员出入口应布置在上风向。③,排烟口百叶建议设置为排烟向上,有利于烟气尽快排向高空。④,在排烟口处设置挡烟板,形成烟囱效应,强制烟气向上排放。(2)顶棚设置方式影响排烟效果。站台、站厅厅棚设置方式对排烟效果影响较大,建议尽量减少吊装顶棚。2.3现行《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意见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