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

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

ID:5981600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0

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_第1页
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_第2页
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_第3页
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_第4页
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隐喻认知理论下流行语探究  摘要:本文在隐喻认知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时下流行语基础隐喻的探究和在使用过程中的跨域映射分析,试图找到在流行语流行过程中隐喻认知机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关键词:隐喻认知流行语跨域映射一、引言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语言,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传媒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被新的语言所代替而悄然消失的语言。2012年年末,《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按顺序排列分别是:“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舌

2、尖上”“躺着也中枪”“高富帅”“中国式”“压力山大”“赞”“最美”“接地气”。8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的隐喻理论仅仅把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仅仅属于语言表达的范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并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打破了这种只把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法的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人们对外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大认知工具。现代隐喻学的种种研究表明,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无处不在的规则正是隐喻,它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方式。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还存在于日常

3、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解释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由于隐喻的存在,使得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因认知个体的经验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具有成千上万的意义。流行语之所以流行,之所以被那么多的人热捧,或许是因为隐喻的认知方式使得它们获得了富有吸引力的意义。二、流行语的隐喻探究隐喻认知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倡导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离开客观现实而存在的感知。强调经验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强调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

4、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这就给流行语的存在和流行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8首先,从”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元芳,你怎么看?”这一话语来看。这句话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在电视剧中,狄仁杰在遇到案情难解之处时常会问副手李元芳:“元芳,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通常都是:“大人,此事蹊跷,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不知何时这一话语迅速流行,并一度形成“元芳体”且产生各种版本。这一口头禅被网友戏称为“元芳体”,它以250多万的讨论量,雄踞微博话题榜首。当人们在听到这一话语的时候,第

5、一反应就是:“嗯,某件事有什么蹊跷?”至于是什么样蹊跷,就看听话人的自身体验了,基于不同的体验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这是一场自娱自乐的网络狂欢,也有人说,它体现了广大网民表达诉求、寻求民意共鸣的愿望。这场自娱自乐的狂欢之所以能够实现,广大网民的诉求之所以能够得以表达,民意之所以能够得到共鸣,人们借助的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元芳,你怎么看?”的本意,而是其中的隐喻意。凡是有一些戏谑意义的问题,人们都会带上这句话来进行反问,而这里的戏虐意义就是“元芳,你怎么看?”这一流行语的基础隐喻所在,人们乐此不疲地使用它,想要传达的也就是这一意义。8流行语“躺着也中

6、枪(躺枪、趟中)”,出自电影《逃学威龙》里的一句台词。电影讲诉了在激烈打斗中,某人装死,然后一小兵手一歪向地上发了一枪,正中装死的“某人”。于是便有经典台词:“躺着都中枪!”。躺着够低了吧,居然都能被子弹打中,表达了当事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心理。这种意思基本上类似于伤及无辜。在这里仅就字面意思理解是躺着还被枪打中,在作为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它的本义,而是它的基础隐喻意,即无辜受到牵连。“正能量”这一流行语,本是物理学上的名词,本意是大于零点能的能量,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

7、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它的基础隐喻意是“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的标签。差不多是一夜之间,使之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正能量”之所以有那么巨大的能量,其实也正是它的隐喻意在起作用。8“中国式”这一流行语,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生出各种“中国式”的说法。它的本义指的是中国(或者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它的引申义直接指向的是中国人的某种劣根性,

8、其基础隐喻是用戏谑和自嘲的方式表达对中国(或者中国人)的一些具有劣根性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质疑。2012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