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夯扩桩11演示教学.ppt

沉管夯扩桩11演示教学.ppt

ID:59653307

大小:1.41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0-11-17

沉管夯扩桩11演示教学.ppt_第1页
沉管夯扩桩11演示教学.ppt_第2页
沉管夯扩桩11演示教学.ppt_第3页
沉管夯扩桩11演示教学.ppt_第4页
沉管夯扩桩11演示教学.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沉管夯扩桩11演示教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沉管夯扩桩11一、沉管夯扩灌注桩简介说明:桩身直径:450桩身混凝土:C30桩身配筋:主筋5Φ14,L=5000箍筋6.5@100-200扩大头直径:D=550~1000扩大头做法:二次夯扩扩头参数:H=1000mmm,D=650mm桩端持力层:圆砾层终孔条件:最后三阵,十击贯入度30-50mm。二、适用条件及优缺点适用条件:优点缺点:1、桩身断裂问题2、桩身缩颈问题3、桩身混凝土离析、夹泥、强度偏低问题4、桩顶或桩端达不到设计标高、扩大头不足问题5、桩顶位移量大、桩中钢筋笼偏移、桩顶预留钢筋长度不足6、要点三、施工工艺施工工序1:在桩位处按要求放置干混凝土施工工序2:将内外管套

2、叠对准桩位施工工序3:通过柴油锤将双管打入地基中至设计深度施工工序4:拔出内夯管施工工序5:向外管内灌入高度为H的混凝土施工工序6:内管放入外管内压在混凝土面上,并将外管拔起一定高度h施工工序7:通过柴油锤与内夯管夯打外管内混凝土施工工序8:继续夯打管内混凝土直至外管底端深度略小于设计桩底深处,此过程为一次夯扩,如需第二次夯扩,则重复4~8步骤施工工序9:拔出内夯管施工工序10:在外管内灌入桩身所需的混凝土,并在上部放入钢筋笼施工工序11:将内管压在外管内混凝土面上,边压边缓缓拔起外管施工工序12:将双管同步拔出地表,则成桩过程完毕沉管夯扩灌注桩施工工序示意图1~12四、验收方法一、

3、现场静载荷试验:1.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2.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二、低应变动测:1.对于单柱单桩者,应全部进行检测;2.对于群桩者,应选取其中20%~30%进行检测。五、试验研究1.沉管夯扩灌注桩的形状2.夯扩头成形机理分析:重锤夯击下,土中动应力等值线图如下从动应力等值线图可看出,其在土中沿水平方向宽度大于竖直方向高度;即反映了能量在土中消耗的规律:水平方向能量消耗的慢,而竖直方向能量消耗的快。吸收夯击能量的混凝土在土中的运动具有类似的规律:侧向移动大于竖向移动。所以在极大竖向锤击力作用下,混凝土主要沿径向运动,往侧面扩孔,从

4、而形成棒状扩大头。六、配合比换算1、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换算例题1某工程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为1:2.28:4.47,水灰比W/C=0.63,每m3混凝土水泥用量为C=285kg,现场实测砂含水率3%,石子含水率1%,求施工配合比及每m3混凝土各种材料用量。解:施工配合比=1:x(1+Wsa):y(1+Wg)=1:2.28(1+3%):4.47(1+1%)=1:2.35:4.51按施工配合比计算每m3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用量:水泥:        285kg砂:          285kg×2.35=669.75kg石:          285kg×4.51=1285.35kg水:   

5、 285kg×0.63-285kg×2.28×3%-285kg×4.47×1%=147.32kg2、加料顺序:按加料顺序不同可以分为一次投料法、二次投料法和水泥裹砂法等。目前普遍采用一次投料法,即将砂、石、水泥和水一起加入搅拌筒内进行搅拌。搅拌混凝土前,先在料斗中装入石子,再装水泥及砂。水泥夹在石子和砂中间,上料时减少水泥飞扬,同时水泥及砂子不致粘住斗底。料斗将砂、石、水泥倾入搅拌机的同时加水。3、搅拌时间:从砂、石、水泥和水等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至开始卸料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搅拌时间短,混凝土搅拌不均匀,而且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搅拌时间过长,混凝土的匀质性并不能显著增加

6、,反而使混凝土和易性降低,同时影响混凝土搅拌机的生产率。先预拌一次,即先涮膛,以免正式拌和时影响拌合物的配合比。开动搅拌机,向搅拌机内依次加入石子、砂和水泥,干拌均匀,再将水徐徐加入,全部加料时间不超过2min,水全部加入后,继续拌和2min。4、运输要求:(1)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均匀性,不产生分层、离析现象。当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保证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具有设计配合比所规定的坍落度。(2)混凝土必须在初凝前浇入模板并捣实完毕。(3)运输工作应保证混凝土的浇筑工作连续进行。(4)运送混凝土的容器应严密、不漏浆,容器的内壁应平整光洁、不吸水。粘附的混凝土

7、残渣应及时清除。七、夯底高度计算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