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946819
大小:988.0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9-17
《201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组一:岩石圈物质循环(2010·河南豫南九校二次联考)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1~2题。1.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B)A.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2.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B)①高压②石灰岩分布③岩浆活动④风化侵蚀作用强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题组二:风化作用及其影
2、响因素(2009·山东临沂模拟)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B)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解析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4.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mm)(15C,°900mm)(7°C,5mm)(23C°,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
3、是(A)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解析由上题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甲地与乙地年降水量接近,因此岩石风化深度两地大致相同。题组三: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地貌是沙丘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西北地区。(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的沉积岩,判断理由是具有层理构造。(3)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变质岩。(5)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理由是A是沉积岩,C
4、、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6)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解析图示地表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读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类岩石的下半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B为岩浆沿着原有岩层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答案(3)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地顶端(地表)。玄武岩属岩
5、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第2课时山地的形成题组一:地质构造的判断(2010·江苏样题)右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B)A.甲—风力侵蚀B.乙—流水侵蚀C.丙—冰川侵蚀D.丁—人类活动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进而判断乙
6、、丙、丁的地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结合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暖锋,说明该地降水较多,受到了较强的流水侵蚀作用。题组二:板块构造理论读下图,回答3~4题。3.图中山脉M是(B)A.冈底斯山B.喜马拉雅山C.昆仑山D.横断山解析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和图中的雅鲁藏布江可知,M为喜马拉雅山。4.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D)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解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
7、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经流水侵蚀作用而成。题组三: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5.读下面图表,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交通干线类型最大限制坡度公路7%~9%铁路3%;..材料二交通线示意图(如右图)(1)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原因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3)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a处不合理,理由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8、。b处合理,理由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解析(1)、(2)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影响比较大。(3)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