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ppt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ppt

ID:58641842

大小:1.33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0-10-09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ppt_第1页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ppt_第2页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ppt_第3页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ppt_第4页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明的冲突,发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条神奇的分界线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称之为等降水量线。它可以直观反映降水分布差异。图中涵盖了50——30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只是有的线只能涵盖局部地区,相对全国范围来说影响较小,而且意义不大,下图四条等降水量线(200、400、800、1600毫米)涵盖范围较广,作为各类分界线研究起来相对意义要大一些。围绕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两边就天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继而诞生出不同的文明体系一边半湿润、一边半干旱;一边

2、是森林、一边是草原;一边是农耕、一边是游牧;一边建城墙、一边任驰骋;一边人口密集、一边人烟稀少……在华夏大地上,400毫米等降水线横跨东北与西南,将两侧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条线,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从上图中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线横跨东北与西南,将两侧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千百年来,400毫米等降水线相对稳定,再加上日照时间、土壤等因素,这条线其以东以南的人们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他们聚落而居,以安土乐天为最大的生活渴望。这条线其以西以北虽然有少量的内

3、陆河与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农业,但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以支撑农耕作业,便形成了游牧民族,他们无城郭、耕地,逐水草而居,全民善骑战。沿线两侧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这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时的气候变迁则使得降水线两侧的文明不断碰撞、交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地理、气候因素成就了它的神奇我们所处的版图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色,境内降水主要源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输送的水汽(局部地区小气候除外)。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不受或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4、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它俩带来充沛的水汽,也想雨露均沾,普降甘霖。但可惜的是地形不容许,阶梯地形如同一道道墙,挡住了通道,造成降水分配不均。我们陆地地势自西向东可分为三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间一级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属于第三阶梯,海拔降到500米以下。上图为400毫米等降水线及其穿过的流域,起于大兴安岭西坡,穿过松花江流域,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黄河,经黄河、长江上游

5、和西北诸河流域,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出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我国陆地地势大致相反。在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东南方向,从太平洋、印度洋远道而来的湿润季风在穿越广阔的第三阶梯后逐渐失去力量,犹如强弩之末,难以翻越横亘在眼前的大兴安岭—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一线山脉。而在400毫米等降水线西北方向,从西伯利亚赶来的冷空气则不断南侵,在穿过西北内陆后顺势而下,与一路北进的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相汇,给第三阶梯大部分地区带来足够的降水。上图为我们地域

6、海拔高程图,来自海洋的湿润季风每越过一级阶梯都有很大损耗,有趣的是,多年平均400毫米等降水线与这三大阶梯的分界线多有重合,说明它的形成与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很大的关系。两大文明体系的冲突线文明体系的构建,可以简单点说是建立在必要自然资源的垄断上,这种必要资源涵盖着地理上的一切,山川河流,农林牧渔。早期文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除了地形资源这类不动产,气候因素就成了最不确定项也就是说,地理环境左右着一个地区的原始文明走向,气候因素决定了这种文明能走多远。比如下图,大家熟知的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

7、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即使是战争、瘟疫等,也只能破城换主,不至于让经营800多年的古国就这样湮灭,只有气候因素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园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界的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处于对立的态势。游牧民族在生活资料不足的时候,经常入侵农耕区,农耕文明与游牧的北方“马背”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农耕民族曾经不止一次地突破400毫米等降水线,但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最远只能扩展到这条线,因此农耕民族并没有在草原地区建立长期有效的统治。而北方的草原游牧部落也曾入主中原,但他们突破了

8、这条自然环境划定的界线后,也会感到自己的畜牧生产不太适合,要么再返回草原,要么转化为农耕民族,并与草原新兴游牧民族形成新的对峙,比如北魏问鼎中原后,与柔然形成新的对峙。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农耕民族历尽千辛万苦,修筑了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而有趣的是,长城的很大一部线路走向,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恰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