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0818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0
《数学计划总结之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计划总结之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张试卷的题量不大,难度适中,题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各单元的知识普遍渗透。重点是对第四、五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加强基础和数的练习和数的计算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合理地安排了题量和各单元的比例。本次考试我所任教的六(1)、六(2)班共有94人参加。其中有61人考到90分以上,还有5个学生满分,不及格的还有3人。班级平均分分别是88分和91分。 二、各题质量分析 本次质量检测试卷共分七个大题,形式有: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填一填,画一画、看线段图填空、解
2、决问题。 对各题学生作答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填空题。 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来自全册的各单元,涉及的内容有分数除法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互化;大小比较;分数意义的理解;百分率的计算;鸡兔同笼问题;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共计20分,学生得分率比较高。像第1、3、4、7、9、10这几题学生丢分的较少,做错的基本上是班级中的后进生平时对知识掌握起来较慢的那些孩子。相对来说失分较多的是2、5、6、8小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①审题不认真。如第5小题,问题是后项应增加几,但部分学生写出的答案是后项是几,没有审清题
3、目要求。又如第8小题,已知全班的总人数和不及格人数,要求的是及格率,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求了不及格率。 ②对所学知识感知不深。如第2小题,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还不够深入,很多孩子会计算分数除法,但对它的意义不理解,所以学生分析起来有困难。又如第6小题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实际上这题应该属于五年级的知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分数既可以代表一个量又可以代表一个分率的意义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2、判断题。 本题共有5小题,共计10分。其中错的最多的第2小题,如果a:b=3:7,那么a=3,b=7。全班大部分学
4、生都判断是对的,丢分的人数有72人。后来我反思了一下最大的原因是受到计算的影响,因为在平时的一些题目中,我们就喜欢直接拿3和7代表来算。看来在平时的课堂中一定要注意用词。其余四题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基本没有丢分,丢分的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孩子。 3、选择题。 本题来自第四、五单元的内容,共有五个小题,共计10分。这五个小题除了第一小题找对称轴最多的图形这题较简单外,其余四题都较抽象,解决起来都有点偏难。因此丢分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其次,一些学生审题不认真,而产生了错误造成失分。
5、 4、计算。 主要考查学生计算能力、简便计算能力、求未知数。本题中所出现的数字适中、题型丰富多样、涉及范围广,没有出现难题、偏题、怪题,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做题的认真程序,达到了预期的考查目的。本张试卷学生的计算题的失分上不多,个别学生在计算题失分较多的,还没有仔细进行检查,个别学生在这方面的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本题的失分主要表现为: ①粗心: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抄错数字而失去了分数;有些学生计算过程出错,这种粗心大意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 ②混淆:如在简便计算中,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6、,丢分较多。 5、填一填,画一画。 本题有填数对和画平移后的图形学生基本没有丢分。 6、看线段图填空。 本大题共有4分,这一题是全班丢分最多的一题,看线段图填空应该要填的是字母而不是数字,全班有六十二个同学却填了数字。其实这一道题并不是很难,但学生却错的这么多,我想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学生不会对题目进行分析,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是有待提高。 7、解决问题。 本题内容来自本册各个单元,主要检测学生基本的数量关系掌握情况及运用基本数量关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满分为26分。本题试题设计基本能反映本学期所学应用
7、题的知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错的较多的是第3小题,用180厘米长的铁丝做成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两个班还有20来个人没有先求出一条长一条宽和一条高的和,而是直接用180进行分配,学生对180代表什么还不理解。还有错的较多的是最后一个求百分数,它的正确结果是56.25%,在计算时它是四位小数,这些孩子就给他保留了三位小数,因为平时遇到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还有一些丢分原因是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和计算粗心。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8、。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