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680695
大小:816.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8-31
《哈工大材料力学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划线内(每空1分,计16分)⒈工程构件正常工作的条件是――――――――――――、、――――――――――――、―――――――――――――。⒉工程上将延伸律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⒊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最大剪应力出现在―――――――――――各点,其值-------------。4.平面弯曲梁的q、Fs、M微分关系的表达式分别为--------------、、-------------、、 ----------------。 5.四个常用的古典强度理论的表达式分别为 ―――――――――――――――――
2、、―――――――――――――――――――――、――――――――――――――、―――――――――――――――――――――――――――――――――。6.用主应力表示的广义虎克定律为―――――――――――――――――――――;――――――――――――――――――――――;-―――――――――――――――――――――――。二、单项选择题⒈没有明显屈服平台的塑性材料,其破坏应力取材料的――――――――――――。⑴比例极限;⑵名义屈服极限;⑶强度极限;⑷根据需要确定。2.矩形截面的核心形状为------------------------
3、----------------------。 ⑴矩形;⑵菱形;⑶正方形;⑷三角形。3.杆件的刚度是指――――――――――――――-。⑴杆件的软硬程度;⑵杆件的承载能力;⑶杆件对弯曲变形的抵抗能力;⑷杆件对弹性变形的抵抗能力;4.图示二向应力单元体,如剪应力改变方向,则―――――――――――――。⑴主应力的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都将改变;⑵主应力的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都不会改变;⑶主应力的大小不变,主平面的方位改变;⑷主应力的大小改变,主平面的方位不变。5、图示拉杆头和拉杆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拉杆头的剪切面积A=―――――――――――
4、―。A.B.C.D.6、当系统的温度升高时,下列结构中的――――――――――不会产生温度应力. ABCD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计12分)1.支承情况不同的圆截面压杆如图所示,已知各杆的直径和材料均相同且都为大柔度杆。①若只考虑纸平面内的稳定,问:那个杆的临界力最大?②若在保持截面的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将各压杆的截面改成正方形,试问各压杆的稳定性是提高了还是降了?2.分别按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设计弯扭组合变形杆件的截面,按第三强度论设计的杆件截面比按第四强度理论设计的截面那个大?为什麽?得分评卷人四、(12分)某形截面的外
5、伸梁如图所示,已知:,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梁上的荷载。材料的许用拉应力,许用压应力,试校核梁的强度。五、(14分)荷载F作用在梁AB及的联接处,试求每根梁在连接处所受的力。已知其跨长比和刚度比分别为 六、(14分)承受均布荷载的矩形截面简支梁如图所示,F的作用线通过截面形心且与y轴成角,已知,,,材料的容许应力,试求梁容许承受的最大荷载七、(14分)矩形截面受压柱如图所示,其中的作用线与柱轴线重合,的作用点位于y轴上,,,的偏心距。求 (1)柱的横截面上不出现拉应力时的最小尺寸;(2)当h确定后求柱横截面上的最大压应力
6、。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划线内(每空1分,计16分)1.足够的强度,足够的刚度,足够的稳定性;2.;3.中性轴上各点,;4.;5.;1.,,。二、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划线内(每小题3分,计18分)1.(2);2.(2);3.(4);4.(3).5.(2)6.(1)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计12分)1.(d),提高了;2.按第三强度理论设计的轴径大,因为按第三强度理论 按第四强度理论 四、(12分)(步骤(1)正确,3分;步骤(2)4分、(3)正确,5分) (a)(b)解:⑴画梁的弯矩图,如图b示.
7、⑵校核最大拉应力。由图可知,,所以,故知最大拉应力在B截面的上边缘各点即拉应力强度满足。⑶校核最大压应力。由于,故知最大压应力C截面上边缘点即压应力强度也满足。五、(14分) 解:一次超静定问题,基本静定系如图b所示。(4分)变形协调条件为 (2分)变形协调方程 (6分)由此解得 (2分)六、(14分) (写出正确,各得2分) (5分)该梁强度足够 (1分) 七(14分) 解:偏心压缩问题,移至作用线处 (2分)
8、(1)若使截面上不出现拉应力,则有 (6分) 解得 (2)柱截面上的最大压应力 (6分)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小题2分,计10分)1、对于没有屈服极限的塑性材料,通常将总应变为0.2%时的应力值,定为屈服强度,并以表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