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447124
大小:3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8-19
《课题结题报告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作业分层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从农村学校现状分析,学生大多存在着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之间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一)课题的界定“初中作业分层研究”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如课堂表现、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
2、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课题的设计(二)研究内容与目标1.研究目标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1)解决学习差异,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好、中、差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适应未来社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2)通过作业的分层设计,提高课堂效率。(3)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4)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前教学要求的作业设计模式。2.研究内容(1)课堂作业时间安排最优化研究。(2)课堂作业层次性研究。(3)
3、差异性及个性化作业研究。(4)课堂评价、作业的批改以及阶段测试评价如何与作业设计策略相配合(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研究如何设计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作业。2.调查研究法。深入班级进行调查,收集丰富翔实的资料,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当前教学现状。3.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主阵地,不断反思、总结、矫正、创新,从而使研究成果为师生所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学行为的目的。4.个案研究法。进行班级对比实验,优化教学评估,获得相关教学成绩、学生成绩动态研究等形式的成果。三、研究过程
4、(一)准备阶段(2017年2月——3月),课题组成员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二)实施阶段(2017年4月——2017年11月),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三)总结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1月),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推广实验经验。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在近一年的努力下,我们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对460余份的问卷调查分析形成了9份问卷调查研究分析报告。(2)在课题实施阶段,课题
5、组成员结合自身的感触和小组间的经验交流形成了个人经验总结9份。以及8篇与之相关的课题论文。(3)合作探究出了一条作业分层布置的有效途径,和与之相结合的操作方法。四、研究成果(4)作业分层布置的途径与操作方法。1、作业分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作业——A类作业(模仿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的层次。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C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
6、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2、学生分层把学生分为三组——甲组:反应慢,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乙组:反应快,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丙组:反应快,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学生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另一组。如甲组的同学可以进入乙组,乙组的可以进入到丙组。当然,若丙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乙组,乙组中有学
7、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甲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操作:首先教师精心选习题,分量恰当、难易适度,增加探索和创新题。根据目标层次和学生层次,制定对应的分层练习题,使相关练习置于各种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业分层要有梯度,在学生自主作业、自愿达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向高层目标发展。然后设计每个学生作业学分制,能自主完成比自己原有的更高层次的作业,可以“加分”予以鼓励。(一)存在的问题1.如何准确划分学生的小组。我们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把握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的,
8、在这方面,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研究。2.充分维护学生自信心。由于在评价上实行了阶梯性评价,在客观上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阶梯,只要分出不同的类属,就难免会引起学生的敏感,这要求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承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