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概论课件.ppt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概论课件.ppt

ID:57044800

大小:69.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7-28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概论课件.ppt_第1页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概论课件.ppt_第2页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概论课件.ppt_第3页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概论课件.ppt_第4页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概论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概论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试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双相障碍(BPD)的概论临床表现:以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交替或循环发作性病程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本指南BPD包括了反复发作躁狂(CCMD-3)及环性心境障碍(按DSM-IV)与抑郁障碍相比,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防更差、自杀风险更大。是今后精神医学及研究的重点。双相障碍流行病学终生患病率——国外资料*3.0~3.4%(20世纪70~80年代)*BP-I1%,BP-I与BP-II3%BP-I与II与环性心

2、境障碍4%(英.Goodwin等,1990)*5.5~7.8%(Angst.1999)——国内资料*0.042%(国内12地区,1982)*0.7~1.6%(台湾省,1982-1987)*M1.5%,FM1.6%(香港特区,1993)DD:BPD=1:1(Akiskal,1996)性别患病率:男≈女首发年龄高峰:15~19岁首发相形:首发多为抑郁,多次后出现M或HM自杀企图25~50%,自杀死亡11~19%共病:40%BPD患者合并酒或物质依赖,使心血管病患病率增加20%双相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BP-I型者一级亲属中患BP-I为一般人

3、群的8~19倍——约50%BP-I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MD,且多为DD——如双亲一方患BP-I,其子女患MD机率为25%,如双亲均为BP-I,则子女患MD机率高达50~75%——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BP-I同患率33~90%双卵双生为5~25%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人格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易患BPD季节因素:部分BPD发病有季节性,初冬(10-11月)出现抑郁发作,次年初夏(5-7月)转为躁狂或HM发作诊断率过低——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住院率只占1.2~6.5%(包括DD与BPD),11~40%误诊为

4、分裂症。80年代以后有一定改善。双相障碍临床诊断中问题——国外:首现BPD症状至确诊平均经过8年,69%BPD患者曾被误诊为DD、Sch、焦虑症、人格障碍及物质依赖(Lewis,2000)误诊为单相抑郁——40%双相抑郁被误为单相抑郁(Lish等,1994,美国)——37%患者在出现M或HM症状后仍被误诊为单相抑郁(Ghaemi等,2000)双相障碍治疗中问题治疗率底下——发病后平均经过10年才得到首次治疗——有50%以上BPD患者在长达5年以上时间内未接受治疗,其中36%长达10年以上(Kish等,1994,美国)误诊后的误治——单用抗抑郁剂

5、治疗双相抑郁,导致转躁、发作变频→转为RC双相障碍临床分型现有各分类诊断系统中双相分型均远落后于临床实际ICD-10与CCMD-3——双相:按现症发作列出轻躁狂、躁狂、轻性抑郁、抑郁及混合性发作——不包括环性心境障碍,将之列入持久性心境障碍中DSM-IV——双相分为BP-I,BP-II——将环性心境障碍列入双相范畴病程特征自然病程——M或混合性发作约数周至6个月,平均约3个月(HM可以短至1~3天)——D发作病程6~12月,平均9个月——多数可以不加治疗干预而自发缓解,有10%可转为慢性(超过一年)病程形式:交替或循环发作相无固定顺序间歇期多可

6、完全缓解,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随发作次数增频,间歇期也随之缩短。有20~30%BP-I及15%BP-II者在间歇期缓解不完全转躁:首发为抑郁相者可以自然转躁或抗抑郁治疗转躁(或HM),尤以抗抑郁剂,其转躁可能性:TCAs>SSRIs、SNRI、NaSSA>丁胺苯丙酮快速循环发作(RC)概念——12个月内发作4次(或2个循环)以上,极RC者可在48小时内一个循环——RC多为循环发作,71.5~83.5%为BP-II——不论其发作为HM、M或D,均应达到症状诊断标准,而不要求达到病期标准RC可自发或抗抑郁治疗促发,尤以药物促发为多见抗抑郁剂促发RC

7、的易感因素——抗抑郁剂治疗D时转躁者——女性、BP-II者、情感旺盛气质、环性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等——在抑郁剂治疗中使用皮质激素、兴奋剂、饮咖啡及酒类者患病率——国内:RC占MD中7.9~14.9%,占BPD中28.81%——国外:分别为15%及15.2~24.2%RC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生RC,儿童青少年者多见及RC发作,且1/3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1/2为混合性发作,约1/2有自杀观念、企图或自杀死亡,老年人相对少见——转RC时年龄:MD发病后5年(平均),年龄为28.13±12.20岁(沈其杰,1992),平均32.4岁(Ba

8、uer,1994)RC的性别分布——男:女=1;2。53占女性BPD中29.6%,占男性BPD中16.6%(Tondo等,1998)——女性多见RC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