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备课方案.doc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备课方案.doc

ID:56865838

大小:1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1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备课方案.doc_第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备课方案.doc_第2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备课方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备课方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总复习备课方案  第八单元  总复习本单元有三部分内容:一是成长小档案;二是数学活动;三是对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练习二十一),即对有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等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在编排上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备内容总复习数与代数(3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00以内数的顺序;100以内数的读写;100以内数的组

2、成;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简单的计算找规律 图形间的规律;数字间的规律统 计(1课时) 按照给定标准分类计数;用简单统计表呈现结果图形与几何(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用图形设计图案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熟练地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2.能区分不同的平面图形,并能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3.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复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认识,巩固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方法。5.复习找出一组数的排列规律的方法。1.

3、复习数与代数时,在把整十数的加、减法转化成一位数进行计算时,体会转化的思想。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对应的数学思想。2.在观察比较中感受数学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排列的数学思想。3.在人民币相关知识的复习中,学生借助学具、实物,通过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思考人民币的应用。4.复习图形的认识时,学生在拼摆、操作中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分类的数学思想。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梳理、总结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最有趣的事情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3.初步了解总复习的方法,初步感受复习的作用。备重难点重点 1.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进一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巩固对等差数列的认识,找出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难点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

5、“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根据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

6、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

7、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

8、”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