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我要小兔

案例分析:我要小兔

ID:5649787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21

案例分析:我要小兔_第1页
案例分析:我要小兔_第2页
案例分析:我要小兔_第3页
案例分析:我要小兔_第4页
案例分析:我要小兔_第5页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我要小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案例分析:我要小兔案例分析:我要小兔在感统室活动时间,妮妮看到了菲菲手中的小兔玩偶,她走过去伸手抓住了这个玩偶,菲菲没有松手,而是紧抓不放,妮妮使劲拉拽几次都没有得到这个玩偶,妈妈在一旁看着妮妮的动作没有干预。她哭着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并大声边哭边说:“我要小兔,我要小兔。”,妈妈对妮妮的哭泣没有理睬。菲菲外婆在一旁拿另一个玩偶从菲菲手中换下小兔给了妮妮,妮妮不哭了,拿着玩偶去荡秋千了。家长是怎么看待这事的呢?为什么妮妮妈妈不干预妮妮的行为也不理睬妮妮的哭诉呢?我带着疑问和妮妮妈妈进行了交谈:老师:妮妮为什么哭啊?

2、妮妮妈:哦~她要菲菲的兔子,菲菲不给她她就哭了。老师:看她哭着要趴你身上是吗?妮妮妈:是啊,是啊,她就是这个样子,自己没办法了就找我。我就不给她趴老师:为什么?妮妮妈:自己不好哭什么老师:她知不知道自己这样是不对的?妮妮妈:她小着呢,哪里知道这些。老师:后怎么不哭了?妮妮妈:这不是兔子拿到了么就不哭啦~老师:兔子是怎么拿到的?妮妮妈:她每次一哭人家就给她了。老师:那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了是吗?妮妮妈:是啊,好多次了。老师:发生这样的事你一般怎么办?妮妮妈:不给她就哭的不停,很烦的,我懒得理她。■对孩子行为的分析1

3、、妮妮拿菲菲手中的玩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行为的对错还没有明确清楚的是非观念,她看见了喜欢的东西就立刻想要得到,这是她本性的直观体现,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时不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在孩子们的世界中,自我满足才是首要的。妮妮看见了喜欢的小兔就立刻想要,她不觉得从其他人手中“拿”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对的。老师:妮妮还小,她只知道这样东西好,自己喜欢,要拿过。妮妮妈:是啊是啊,她在家里就是这样,喜欢什么抓着不放,我和她爸都抢不掉。老师:孩子在这个年龄就是这样的,她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

4、足,不过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做点样子给她看看。妮妮妈:着我们平时都挺好的,没吵过。老师:不是关系的表现,而是在妮妮面前特意示范给她看,比如你的什么东西爸爸假装也要,爸爸就可以问问你,我可以用吗?你可以说不好,那爸爸就不拿了。妮妮妈:这样啊,演戏咯平,我们从没这样做过。老师:对,就是演戏。妮妮妈:那我们回去试试,为了这个小东西还要演戏呢。2、妮妮哭着找到妈妈----------妮妮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援和帮助,从而在妈妈的协助下得到想要的东西,说明曾经有过类似的事,使得孩子认为相同情况下,妈妈也会做出相

5、同的反应-帮助孩子得到她想要的东西。老师:像刚才妮妮哭着找你,说明你帮过她的,对吧?妮妮妈(笑):是啊,有时候看她哭么很烦的,那就算了算了,给她。老师:这样她就会觉得她哭是可以达到目的的,以后有这样的事发生,就还会找你帮忙。妮妮妈:喔唷,所以我不理她,烦也烦死咯。老师:其实刚才菲菲外婆的办法就很好,她用另外一个玩具换了前面的玩具,孩子就没再去注意那个兔子了。妮妮妈:那我们这个就是要怎么办?老师:你可以找个也有点特点的玩具,吸引妮妮的注意,她要是还不要。你还可以一边自己玩玩,一边说给她听‘咦~它这里会亮的,它滚到

6、妮妮这里咯,妮妮把它拿给妈妈好吗’用做游戏的方法化解孩子的不愉快情绪,转移注意妮妮妈:这个办法蛮好的,我回去试试。老师:和孩子玩也蛮有意思的。■对家长行为的分析:1、妮妮妈在曾经发生过的类似事中,为妮妮提供过帮助,无形中告诉了妮妮她的行为是得到允许的。2、没有干预妮妮要拿菲菲的小兔的行为,说明妮妮妈对妮妮的行为没有觉得“这是不对的”,她没有观察到这个行为对孩子所产生的是非观念的影响。3、对孩子哭着寻求帮助不予理睬,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妮妮妈之所以不理睬是觉得孩子这样的哭闹让她感到不耐烦,而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行

7、为表现。妮妮妈:我就是有时候嫌烦,懒得理他,不太想动。老师:其实你刚才不理她,她也感觉到你是不支持她这样的,不过不死心,再哭哭,看看你的反应,你可以在她觉得哭也没什么用的时候告诉她,最好抱着她,让她觉得妈妈还是爱她的,然后告诉她,说妈妈不喜欢妮妮这样拿别人手里的东西,不喜欢妮妮这样哭。因为孩子这么小,她不知道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你可以让她知道这样做妈妈是会不高兴的,让她有个感觉‘哦,妈妈不喜欢妮妮这样’,这样几次,她就不太会这样了。老师:一边抱着她一边告诉她,既让她感觉到你爱她,又让她知道了这样做妈妈不高兴,

8、孩子对妈妈的感觉是很敏锐的。妮妮妈:哦,还挺讲究的,看是要改改了。建议:两三岁的孩子对于自身的感受和满足是第一位的,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提出要求了就应该即刻得到满足,但是,除了孩子相应年龄的心理特征外,家长往往在潜移默化间也助长了孩子们“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情形怎么办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中进行参考:1、灌输初步的行为规范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于“对、错”的抽象概念还不理解,家长要在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