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ID:56200589

大小:6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0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习过程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屮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活动设计[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引入,能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学生化难为易的学习。所以我的引入问题为“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说一说对二氧化碳的了解。”二氧化碳学生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能总结

2、出一些性质用途,如灭火,制汽水,密度比空气大,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等。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从同学们的回答屮分析出那些是物理性质。让同学们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的实验,并在纸丄画装置图。然后把他们带入实验平台,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平时生活屮注意不到的也难挖掘到的想彖,带领他们学习二氧化碳其他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本环节主要是让同学学会观察和根据观察到的现彖进行分析,同学们说出了己的想法:1.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3.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大部分同学通过思考,都能

3、准确,较完整的叙述出结论,并且学生的每个回答都有其他学生参与评价,人人动口,学生表现欲尽情的发挥,增加了学生活动的密度,最后归纳学生的结论。二氧化碳在溶于水时有一部分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引导学生观察变了色的试纸,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试纸恢复原来的颜色,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渴望解决疑惑。通过阅读课本很容易解决了问题。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03=C02+H20[过渡]在我们的H常生活屮,就有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例子,可乐、醒H等这类饮料叫碳酸饮料。设计实验验证饮料屮溶有二氧化碳。[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合作演示实验[分析]打开饮料盖,用带胶塞

4、的导管将气体通到澄清的石灰水屮变浑浊,证明饮料小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C02+Ca(0H)2=CaC03I+H20[结论]此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结论]①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紧接着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运用与拓展平台,引用真实事件“半个四瓜三条命”,学生听后十分震惊,使他们认识到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是很危险的,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下去前得先测试二氧化碳含量,如何测?学生思考、回答。[动画]灯火实验Flash从而认识了二氧化碳的危害。那么:“久未

5、开启的地窖,人要想安全进入,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同学们兴趣很大,提出了很多办法,有的我事先也没想到,如:1.带氧气瓶进入。2.带能制氧气的装置3•地窖打开后通风。4.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往地窖屮灌水。5.在地窖屮放几盆植物并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照射植物,进行光合作,几天后进入。同学们积极参与评价,思考方案的可行性,提高了学生运用他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体会到参与带来的乐趣。同学们一直在积极的思考问题,接下来让我们的大脑稍作放松,观看一•则资料。此环节主要使学生体会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资料]美国某地质勘探队,有一次在勘探油矿时,他们

6、用钻探机往地下打孔,忽然从地下喷岀一大堆像雪花一样的固体。好奇的队员丄前滚雪球,结果手丄起泡变黑,原来,那“口雪”不是雪,血是一种名叫“干冰”的物质。[提问]干冰是什么?干冰暴露在空气屮,会气化吸收热量,作制制冷剂。为更深入了解干冰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观看一段视频资料。学生回答干冰,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过渡]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越多越好。阅读资料,思考1、温室效应导致什么后果?2、防止温室效应应采取什么措施?[总结]学生回答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次环节就是让学生从起初的对二氧化碳的感性认识JL升到理性认识。解释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为什么汽水又称碳酸饮料,密度比空气大,是无

7、色无味的气体,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等。五、教学反思在整个过程屮教师引导和分解难点,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为Z不断努力,直到解决问题,由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办法,会产生成功感,成功的喜悦又将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课程屮己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新课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不替学生讲学生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