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二中2020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二中2020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B.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C.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D.在稀溶液中
2、,1molCH3COOH和1molNaOH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2.已知反应I2(g)+H2(g)2HI(g)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降低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减小倍数大于逆向反应速率减小倍数B.升高温度将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充入氩气,正逆反应速率同等倍数增大D.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氩气,HI的质量将减小3.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加入二氧化锰可使单位时间内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量增多B.工业生产硫酸,通入过量的空气,
3、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C.久置氯水pH变小D.Fe(SCN)3溶液中加入KSCN后颜色变深4.A2(g)+B2(g)=2AB(g)ΔH>0。下列因素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的是()A.降温B.使用催化剂C.增大反应物浓度D.增大气体的压强5.对于反应CO(g)+H2O(g)CO2(g)+H2(g) 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的ΔH也随之改变B.增大压强,正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都减小C.升高温度,正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减小D.对该反应来说,无
4、论反应进行到何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6.在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X,在一定的温度下4X(g)3Y(g)+Z(g),达到平衡时,有30%的发生分解,则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是()A.3.4molB.4molC.2.8molD.1.2mol7.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O(g)+O2(g)=2CO2(g)ΔH=-566kJ·mol-1CH4(g)+2O2(g)=CO2(g)+2H2O(l)ΔH=-890kJ·mol-1由1molCO和3mol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
5、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A.2912KJB.2953kJC.3236kJD.3867kJ8.已知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里反应的中和热可表示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1,对下列反应: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ΔH=-Q1kJ·mol-11/2H2SO4(浓)+NaOH(aq)=1/2Na2SO4(aq)+H2O(l) ΔH=-Q2kJ·mol-1HNO3(aq)+NaOH(aq)=NaNO3(aq
6、)+H2O(l)ΔH=-Q3kJ·mol-1上述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则下列Q1、Q2、Q3的关系正确的是()A.Q2>Q3>Q1B.Q2>Q1>Q3C.Q1=Q2=Q3D.Q2=Q3>Q19.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cC(g)+dD(g)达平衡时,B的浓度为0.6mol·L-1,若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达新平衡时B的浓度降为0.3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a+b7、数减小10.常温下,1mol化学键分解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用E表示,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共价键H-HF-FH-FH-ClH-IE/kJ·mol−1436157568432298A.432kJ·mol-1>E(H-Br)>298kJ·mol-1B.表中最稳定的共价键是H-F键C.H2(g)→2H(g)ΔH=+436kJ·mol-1D.H2(g)+F2(g)=2HF(g)ΔH=-25kJ·mol-111.在一定温度下,向体积恒定为2L的密闭容器里充入2molM和一定量的N,发生如下反应:
8、M(g)+N(g)E(g),当反应进行到4min时达到平衡,测得M的浓度为0.2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min时,M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mol·L-1B.0~4min内,v(M)=0.8mol·L-1·min-1C.4min后,向容器中充入不参与反应的稀有气体,M的物质的量减小D.4min时,M的转化率为80%12.在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甲)C(s)+H2O(g)CO(g)+H2(g);(乙)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