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88324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9
《论校本培训的实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校本培训的实施一股“校本培训”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许多学校开始进行“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学校也于2007年7月15日到25日进行了“校本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校本培训”是如何实施。下面就有关于“校本培训”的实施论述一下:一、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收效甚微。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
2、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积极抓好良好校风、教风建设;其次适当采取利益驱动;再次,通过思想工作,激发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动机。二、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关系。“校本培训”是伴随“校本研究”即“校本课程”而兴起的,这表明它们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弄清它们的关系,才能通盘考虑,发挥整体功效。那么它们之间呈何关系呢?大致说来,“校本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校本课程”是目的和落脚点。无论是培训,还是课程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没有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的
3、深刻领悟,所谓的培训、课程开发必然是“华而不实”的。而这种认识、领悟离开“校本研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情景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哪一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方案,如何实施这些方案?“校本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显然为“校本培训”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校本研究”只是提出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得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目的。而如何研究?如何开发?开发什么,这些问题又必须借着“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值得一提的是,这
4、三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环环相扣的,但又不能把它们看成单一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多向互动的。不仅培训中产生的问题可能成为“校本研究”的新课题,而且“校本课程”开发中也会出现新问题,需要展开新的研究,从而使“校本研究”不断提升其水平。三、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目前我国的各种培训基本上是采用单一的“学历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拓宽知识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成效不大,更难以考虑学校的特点。因此,就“校本培训”而言,必须放弃这种“学历教育”模式,积极开发新的培训模式。1、课题研究模式。即以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施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
5、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课题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2)围绕课题选择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学习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这里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2、临床诊断模式。它是针对校长、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这种诊断可以是他人诊断,也可以是自我与他人共同诊断,通过诊断,和受训者一同厘定“处方”,促使其提高管理或教学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临床诊断。(2)学习研究。(3)厘定“处方”。(4)具体实施,
6、在实施中再加以指导。3、“案例教学”模式。所谓“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课前准备。这既有培训者的准备,又有受训者的准备。(2)案例讨论前的“热身”。包括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案例引入三个环节。(3)案例讨论。(4)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过渡性阶段,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5)评价和反馈。这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得怎么样?它是把受训者的行为作为注意的焦点。4、“师徒制”模式。即让一些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
7、型教师学习。这些年青教师一般和指导教师一起工作,或者干脆担任指导教师的助手。他们一方面从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有效。总之,“校本培训”作为于种新型;有效的培训方式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热情地欢迎之,认真地研究之,积极地推行之,以便在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振兴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2007年7月25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