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54216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9
《科学活动记录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学活动记录表项目名称集体备课项目负责人吴文生活动时间2011年3月4日活动地点办公室活动主题温度和温度计主讲人吴伯伦参加对象科学组成员申请学时2学时活动内容及进程教材分析: 《温度与温度计》是浙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观察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
2、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能读和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并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
3、,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 教具准备:实验室温度计25支、毛巾25条、红墨水1瓶、细塑料管若干、青霉素瓶50只、烧杯3只、热水瓶3只、课件。教学过程: 一、魔术激趣巧设悬念 教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接着出示一个装置,教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教师换左手捏着小药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 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几个学生回答后,师述:同学们有各自的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待新课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图片导入实验感知 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 1.
4、由二张图片让学生说出感受,引出温度概念。媒体出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课件) 2.出示三杯水,一学生上台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基础上,提出有一种工具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课件) 三.引导观察认识结构 出示实验室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 1.两人一组进行观察。媒体出示:仔细观察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进行讲解,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教师要着重讲清: (1)温度计上“C”的意义:表示摄氏温度,其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5、℃”表示,同时板书。 (2)刻度的由来及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小刻度所表示的摄氏度数。 教师要点及温度计是由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知识点及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四.课件模拟学会读写 教师出示课件模拟温度计(FLASH) 1.根据指示刻度读数、写数。据课件模型中的显示提问学生。教师适时板书。 2.展示学生信息掌握、反馈(请几个学生板演)。 3.纠正、巩固学生的反馈信息。 五.了解种类正确使用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然后说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导入玻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读一读当前手中温度计刻度读数。 2.学生交流读数情况 3.
6、教师质疑并一起回顾学生的使用情况。(课件) 4.提出使用规范。(课件) 5.再读手中温度计读数,同桌检查是否符合使用规范。 六.适时反馈巩固提高 1.学生完成作业。 2.反馈,对于第三题要借助课件再次点拨。 七.总结揭秘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抽4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认识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温度计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了温度读数时的规范等。同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2.揭开魔术奥秘。 ①师问:为什么老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 ②抽二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
7、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 ③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 ④师述: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拓展:课外做一个简易温度计(教师按小组分发材料)。 活动反思与建议《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们组认真研读了教科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