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pdf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pdf

ID:56000213

大小:477.3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19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pdf_第1页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pdf_第2页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pdf_第3页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pdf_第4页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双月刊2014年1月出版安史之乱后唐诗的吴风日盛与气骨顿衰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要:安史之乱不仅使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而且使唐诗从此“气骨顿衰”。为避胡尘,北人“东奔向昊国”,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北人南移的首选地。南下士人深度融入江南文化,在客观上造成南北文化的交流,而原本就精英荟萃的吴地也就更加人才济济。从中唐活跃的诗人看,或者避难南迁,或者游学江南、游宦江南,他们人生经历中的江南元素,让他们更加容易迎合六朝趣尚,自觉接受吴地山水文化的熏染。于是

2、,诗坛吴风日盛,唐诗中心南移,诗歌格局发生了由北盛南衰到南盛北衰的逆转,诗歌气象也阳刚剧减,“气骨顿衰”成为自安史乱后整个中晚唐诗歌的走向,诗风由阳刚雄浑转向阴柔温润,由昂扬豪迈转向苍凉疲老,由高瞻远瞩转向回眸凭吊,由浪漫华彩转向现实平淡,即便是李白的诗也趋于力疲神软,没有了盛唐时那种一飞冲天的浩气。关键词:安史乱后;吴地生态;南重北轻;气骨顿衰;唐诗中图分类号:1207.227.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14)01—0053—06安史之乱,使吴地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北人南移的格局。的首选地

3、。自然生态极佳的吴地,敞开包容博大的情安史之乱前的一次人口大量南移,发生在永嘉。怀而接纳南移之北人。“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人口的大量南移,使本来就非常优越的吴地经济,获社会之影响特甚焉”_lpOT。北人避乱江南,包括游学江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得南、游宦江南,深受江南山水与吴地文化的浸渍,迅到长足发展,吴地也迅速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速出现了追步齐梁的诗歌创作倾向,改变了诗歌南“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宋书·何尚之传》)。自西晋轻北重的格局,也使诗歌发生了“气骨顿衰”的质变。灭亡,晋室南渡

4、,文化重心随之南移。“吴自江左以来号文献渊薮,其人文秀异甲天下”(王士祯《嘉定四先生一、安史之乱前后的吴地生态集序》)。南下士族深度融人江南文化,在客观上造成唐代的吴地,自然生态极佳,山清水秀,气爽景南北文化的交流,形成了独特的以吴地为中心的“江明,且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移,左文化”。这种“江左文化”,与北方的关陇文化、山东吴地保全也成全了当时的文化精英,造成了经济重文化鼎足而立。而越是战乱时,这种吴文化就越具有心与文化中心南移的大趋势,形成了以吴文化为中凝聚人心的引力,吴地也成为避乱人们心中的圣

5、域。心的江南文化的优势地位,也改变了诗歌北重南轻纯从战争因素来看,是战乱将人才赶至江南吴收稿日期:2013—11-28作者简介:王志清(1953一),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2ZWD020)53王志清地。而在历次战乱中,吴地遭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输。“云帆转辽海”,江淮地区的漕粮由海道北运,到即便是让大唐帝国大伤元气而大势已去的安史之达海河下游人海口附近的军粮城,再转输到渔阳等乱,对吴地也破坏不大。李磷就说:“以为今天下大地。《新唐书·地理志》载:“蓟州渔阳郡有平虏渠,傍

6、乱,惟南方完富,磷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海穿漕,以避海难。又其北涨水为沟,以杜契丹。皆神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2170o7李白也有这样的考龙中沧州刺史姜师度开。”筑渠为“备奚、契丹之寇”,虑,他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陈述道:“今自河故名“平虏渠”。在天津东部的宁河与军粮城间,向东以北,为胡所凌;自河之南,孤城四垒。大盗蚕食,割北方向开凿了一条与海岸大体平行的运河,沟通了为洪沟;宇宙【晓杌,昭然可睹!臣伏见金陵旧都,地称海河与蓟运河的航道,使漕船不必再取海道进入蓟天险,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

7、五福斯在,雄运河,避免了海上的风险,漕船由军粮城过平虏渠,图霸迹,隐轸由存。咽喉控带,萦错如绣。天下衣冠士入蓟运河,溯流而上,直抵蓟州州治渔阳(今津辖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据史学家的研区)。从武则天时起,江南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究,“安禄山起兵后,控制运河,南下江淮,切断唐王漕运去洛阳和长安,而且作为军粮,通过运河和海朝的生命线,这个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在汴渠沿岸的路,运往幽州等军事基地。唐时李适之、裴宽、安禄山雎阳(即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市南),唐将许远、张巡等节度使要员都曾兼任过海运使之职,可见对漕

8、运率军奋战,坚苦卓绝,最终挡住了安史乱兵占领汴的重视。史载:“范阳节度使,理幽州,管兵九万一千渠,南下江淮的企图,保住了唐王朝的财赋之地。安四百人,马六千五百匹,衣赐八十万匹段,军粮五十史乱兵的兵锋虽然没有直接触及今江苏地区,但在万石”,可见军需数量的巨大。安史之乱这个大事件的框架下,今江苏省域核心地杜甫写于夔州的《昔游》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区江淮还是遭受了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