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pdf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pdf

ID:55478

大小:132.3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4-30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pdf_第1页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pdf_第2页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pdf_第3页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pdf_第4页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1.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哪些因素构成了相变阻力?主要特征:①界面能-惯习面②界面能-位向关系③弹性应变能④缺陷的影响⑤原子迁移率低⑥有亚稳过渡相形成相变阻力:界面能+弹性应变能。2.固态相变的形核位置有哪些?为什么非均匀形核成为固态相变的主要形核方式?均匀形核、晶界形核(界面、界棱、界隅)、位错、空位等。原因:1)固态下原子激活能大,均匀形核率低;2)非均匀形核降低了临界形核功,提供补充能量。3.试计算奥氏体含2.11%的碳(wt%)时,平均几个γ-Fe

2、晶胞才有一个碳原子?设n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Wc×100%=.211W+WcFe12×100%=.21112+n×4×56n=.2484.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是怎样形成的。并讨论为什么在铁素体消失的瞬间,还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奥氏体形成驱动力:奥氏体与珠光体自由能差值,转变通过扩散进行,分以下4个阶段:1)奥氏体核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交界处通过C原子扩散形成;2)奥氏体核通过渗碳体溶解、C在奥氏体中扩散以及在奥氏体两侧边界向铁素体、渗碳体推移进行;3)渗碳体溶解;4)奥氏体均匀化。铁素体消失的瞬间,还有

3、部分渗碳体未溶解的原因:奥氏体/渗碳体界面处的碳浓度差远远大于奥氏体/铁素体界面处的浓度差,所以只需溶解一小部分渗碳体就可以使其相界面处的奥氏体达到饱和,而必须溶解大量的铁素体才能使其相界面处奥氏体的碳浓度趋于平衡。故在共析钢中总是铁素体先消失,有剩余渗碳体残留下来。5.快速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与恒温下的奥氏体形成对比,有哪些不同?为什么?①快速加热A形成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形成。②加热速度越快,A晶粒越细小,但易长大。③随加热速度加快,A成分不均匀性增大。6.什么叫组织遗传?如果淬火过热,应如何返修?组织

4、遗传:相变后,新相仍保持旧相晶粒的大小和形状。返修:1)中速加热;2)采用快速或慢速加热到高于临界点150~200℃,使粗晶粒通过再结晶细化;3)先进行一次退火以获得平衡组织,然后再进行加热。7.试计算奥氏体八面体间隙大小。a/2a22−2−a=a≈.0146a2448.试讨论Fe-Fe3C状态图所给出临界点与实际加热冷却时临界点的关系。在平衡点有ΔGv=0,实际加热过程中过冷(热)度提供了相变的驱动力。且随着加热温度或加热速度的提高,相变临界点升高;随冷却温度或冷却速度的降低,临界点降低。有AC1>A

5、1>Ar1、AC3>A3>Ar3、ACcm>Acm>Arcm。9.以低温球化为例(低于AC1加热),试说明粒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加热时自发发生破裂、球化。1)胶态平衡理论;2)晶体缺陷的影响。10.亚共析钢中α先共析和过共析钢中Fe3C先共析有哪几种组织形态?它们形成条件如何?对性能有何影响?温度较高时通过扩散机制,长成网状、等轴状;温度较低时,通过半扩散机制长成片状(魏氏组织);魏氏组织伴随粗晶粒,强度、塑性下降,冲击韧性大大下降;魏氏组织伴随细晶粒,性能有所上升。11.试述减薄

6、片状珠光体片间距的方法?珠光体的片间距对组织和机械性能有何影响?减薄片状珠光体片间距的方法:增加过冷度。片间距越小,强度、硬度、塑性上升,对冷脆转折温度影响为先降后升。12.热轧空冷状态的20钢,再重新加热到略高于AC1的温度,然后炉冷,试问所得组织与重新加热前的组织有何不同?加热前:α先共析为片状,易形成魏氏组织铁素体,且冷速较大,所得P片间距细小。加热后:α先共析为快状(等轴状),且由于两相区加热,A成分不均匀,易形成粒状P。13.说明下列临界点意义:Ms、Mf、Md、As、Af、T0、AdMs:马

7、氏体转变起始温度;Mf: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Md:形变诱发马氏体逆转变下限温度;As:马氏体逆转变起始温度;Af:马氏体逆转变终了温度;T0:马氏体与奥氏体自由能相等时所对应温度;Ad: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上限温度。14.影响Ms点的因素有哪些?Ms点的重要性如何?影响因素有:①化学成分;②加热规程;③冷却速度;④弹性应力等。重要性:决定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及所得组织及含量。15.影响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1)化学成分:随含碳量增加,马氏体形态由板条状向透镜片状及薄板状转化;2)马氏体形成温度:随

8、形成温度降低,马氏体形态由板条状、蝶状、透镜片状、薄板状转变。16.已知马氏体的碳含量高于0.5%对力学性能有弊无利,为何碳含量高于0.5%的高碳钢在生产中仍得到应用?为提高高碳钢强韧性,在热处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钢中的碳含量并不等同于马氏体中的碳含量。提高钢中的碳含量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碳化物的数量,提高耐磨性以及抑制A的长大。2.在热处理时,对于高碳钢应采用两相区加热,确保溶入A中的C%不要过多。17.影响贝氏体强韧性因素有哪些?上贝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