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95378
大小:4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09
《校际交流心得 校本培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培训让我们再出发------赴南京师范大学研修心得乌鲁木齐市第XX中学XXX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和要求,2017年4月17日—26日,我参加了区南师大第一期书记、校长高级研修班。在短短的近10天的培训考察中,深切感受到新形势下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使命,形势逼人,让人警醒,感受到南京乃至江苏省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占领前沿、发展迅猛,催人奋进,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思考工作。一、我们面临怎样的新形势?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正在到来。一是第四次教育革命(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正在发展,现代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互联
2、网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三是大数据、云课堂、微课、Mooc(网络公开课网站)、翻转课堂、STEM教育、创客教育……正扑面而来。2.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智能机器人大量取代工人,例如富士康公司租用100万台机器人用于生产。6二是新知识大量产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至于学生一毕业就可能面临失业。三是各国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升级,竞争激烈。如德国工业4.0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企业平均寿命在缩短,中小企业平均2.97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40年。这就是
3、我们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使命,在新形势下要让学生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有职业生涯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规划能力,有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在成功和不成功的时候都能感到幸福。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教育指明了方向。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
4、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6二、我们如何迎接新挑战?(一)目标:让学习真正发生---培养可持续发展和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人。(二)对策:1.打造“学”的课堂---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1)什么是“学”的课堂?实现三个转变: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会”转向“会学”,从知识讲授为
5、主转向能力与素养培养为主实现三个目标:想学(兴趣)、会学(方法)、好学(习惯)。(2)为什么要打造“学”的课堂?原因一是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方式,“6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空间已死、地点长大”;二是人工智能对学习提出挑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好学比学好更重要;三是核心素养提出新要求,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3)怎样打造“学”的课堂?一要更新观念,做学习型教师。深刻领会现代教育的功能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教师需要重新定义、学校需要重新定义;营造学校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乐学的环境。二要明确几个关系。育人与育才的关系,育人
6、更重要;学好与好学的关系,好学更重要,好学=好奇+好问+好思,学好未必好学,但好学一定会学好;学会和会学的关系,会学更重要,学会是一种结果,关注分数(活在当下),但未必会学,而会学是一种过程,关注方法(赢得未来),会学一定能学会。三要登高望远,关注学科核心价值。学科教学要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如语文“听”---尊重,“说”---自信,“读”---兴趣、方法,“写”---思想表达;如音乐美术---对美的欣赏与追求、创造;又如体育---健康的意识与技能,感悟人生哲理等。模块再造,创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四要学程再造,创新实践。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4s学程”模型
7、:想学---学会---会学---还想学。五要加强校本研修,实现智慧共享。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不同的关键词开展校本研修;6活动来助力,通过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典型引路。2.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特色校本课程(1)意义:满足个性需求,促进全面发展。(2)目标:模块化、系列化、课程化。“模块化”是学校顶层设计,分析学生需求,挖掘校内外资源,尊重传承学校文化,充分利用教师兴趣特长;“系列化”既要有系统性,也要有层次性;“课程化”体现课程要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实施保障、课程评价。(3)策略:依托社团、高于社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