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儿童教育故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妙的无声策略兴文县古宋一幼罗桾文在幼儿园工作中常碰到诸如此类的情景:教师正声情并茂地讲述有趣的故事,忽然有个“小捣蛋”故意从椅子上摔倒引起哄堂大笑,或动手动脚引来一阵阵告状声⋯⋯这时,教师若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更大的喧哗,只得板起面孔大声训斥一通。最终教室里恢复了平静,但原来愉悦的气氛已不复存在,教师那悦人的表情也难以即刻回到脸上。这个例子表明教师的情绪时常受幼儿行为的控制,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相应的教育行为。教师对幼儿的大多数惩罚行为(呵斥、讥讽、谩骂等),都是在情绪波动的状态下非理智地做出的。但实际上
2、,并不是教师所有的惩罚行为都能获得教育实效。相反,许多惩罚行为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然而,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有声进行,有时无声的静场反而会产生意想之外的奇效。因此,在批评孩子时,不妨试试无声的批评或惩罚,它会给你增添无声的效应。在一次游戏活动中,贝贝总是在活动中干扰其他幼儿,一会揪一下女孩的辫子,一会用脚故意把别人拌倒,引来一阵阵告状声。我一声不吭,表情严肃地将贝贝拉到一边,然后向其他孩子宣布:“贝贝是隐形人,大家从现在开始眼里就不再有他。”并让他坐着观看,不
3、让他参加游戏,“隐形人”,多新鲜的名词啊,小朋友的目光全都看着贝贝,贝贝居然有些沾沾自喜,但后来看着同伴紧张激烈地学着小猴摘桃子再运回家的游戏,便禁不住也想加入到游戏行列中,但无人理会他,他逐渐尝到孤独的痛苦,特别是周围欢乐喜闹的气氛使他受不了,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主动找我承认错误,保证以后再也不欺负小朋友了。我笑着对他说:“贝贝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好孩子,小朋友也会喜欢你的。”然后把他送到队伍里,贝贝快乐又认真地同小朋友做起了游戏。这种把一个人从集体中孤立起来,不用任何语言进行批评的做法,也是一种惩罚。
4、同样,当孩子上课不听讲时,教师可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边讲课边向他投去关注的目光,当课堂比较喧闹时,为压住幼儿的声音,教师若再提高音量,则只能使课堂环境更加吵杂。此时,教师可暂时停止讲话,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老师的声音没有了,只剩下小朋友的喧闹声,他们自然就会安静下来,这就是以静制动。这样既顾全大局,不干扰整体教学,又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给幼儿留有余地地去自己发现错误。这比出声或大声批评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但是,无声效应并非处处有效,主要看使用时是否恰如其分,那时就会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应。惩罚是一门艺术,也是
5、一种智慧。艺术的惩罚是教鞭高高地举起却轻轻地落下,是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孩子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长大后的魏巍之所以仍记得这个细节,是因为从惩罚中体会到了老师的慈爱与教育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