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

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

ID:5399566

大小:334.50 KB

页数:77页

时间:2017-12-09

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_第1页
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_第2页
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_第3页
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_第4页
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结构设计第一章编制依据1.1编制综合说明本方案适用于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长江段)市政道路高边坡段工程。1.2编制依据①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长江段)市政道路高边坡段工程设计图纸:1)《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长江段)市政道路高边坡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详勘)》(四川煤田地质一三七总公司二○一二年十月);2)《江津区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项目(长江段)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工程-边坡支护设计及危岩治理部分》施工图设计;②国家现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施工验收规范:1)《建筑边坡工

2、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7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9)《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11)《水工预应力

3、锚固设计规范》SL212-98;1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77第二章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重庆市江津支坪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长江段)一标段位于江津区支坪街道办事处,上游与已建长江几江河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东段)工程顺接,途经青草背、观音岩长江大桥、瓦窑湾、在麻子滩于二标段衔接并结束。按设计堤脚线布置拟合后,本工程堤线总长4.3km。本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临近几江城区,交通便利,建设条件优越,地处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的库区。待小南海工程完建后,工程192m以下部分常年在库区内,每年汛期(6月10日~8月3

4、1日),护岸工程190m~196m部分露出水面。根据196m(吴淞)正常蓄水和197m(吴淞)正常蓄水时汛后淤积回水线布设本工程的景观平台,平台高程设在196.5m左右。平台以上滨江路面至采用1:3.0的斜坡景观绿化,平台以下采用1:2.0的干砌块石护坡。本标段道路以上高边坡主要有以下几段:K0+860~K1+600段,最高边坡48m;K1+950~K2+600段,最高边坡24m;K2+660~K3+070段,最高边坡44m;K3+225~K3+650段,最高边坡40m;K3+745~K3+830段,最高边坡18m;K4+040~K4

5、+120段,最高边坡20m。本标段的堤身回填料亦选用高边坡开挖渣料。2.2地形地貌本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川东褶皱带南延部分之低山——77丘陵区。区内地层岩性、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背斜呈长条状低山,向斜呈丘陵,呈沿北北东向展布。区内地形高程一般190~500m,长江谷最低,相对高差约300m。长江自南西流向北东,在低山背斜区形成狭窄槽谷,在向斜区则河谷宽阔,侵蚀堆积地貌发育,沿江岸边多分布阶地、漫滩。阶地高程一般200~250m,高出江面10~30m。河漫滩高程一般176~183m,高出江面3~10m。工程区

6、位于长江右岸河谷地带,为河流侵蚀堆积地貌,长江呈南西~北东流向。从工程起点江津化肥厂至麻子滩(桩号K4+300)为冲刷岸,岸坡山顶高程250.0~330.0m,山顶多呈浑园状,高差起伏不大,岸坡坡度多在13~30°之间,砂岩出露地段多呈陡崖。金堂湾(桩号K5+280)—中山坝—王爷庙一带,河漫滩发育,宽度500~900m,高程178~182m,地势开阔平坦,局部为4~6m高砂石土堆。堤线内侧发育Ⅰ级阶地,阶面高程约193~205m,宽度大于200m,最宽地段达2km,平均地形坡度小于10°。石梁湾(桩号K9+400)一带砂岩埋深较浅,

7、出露地表形成宽约40m、长约170m的石梁向北插入长江中。工程区沿线冲沟发育,主要为丘间冲沟,大部分为干沟。其中江津化肥厂和青草背糖厂为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点。长江枯水面高程约175~178m,水面宽400~550m。2.3地质构造与地震设计道路起点位于石龙峡背斜的西翼,沿途越过石龙峡背斜东翼、中峰寺向斜西翼,终点至中峰寺向斜的东翼。沿途地层连续稳定,岩层倾角平缓,无断层、构造破碎带通过,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77石龙峡背斜轴部约在里程桩号K2+700处穿过,中峰寺向斜轴部约在里程桩号K8+100处穿过。图1  区域构造纲要图设计道路

8、K0+000~K2+700段位于石龙峡背斜西翼,岩层产状为245~273°∠4~11°,主要发育两组裂隙:第一组多35~70°∠70~86°,第二组多282~340°∠76~84°。两组裂隙在砂岩形成的陡崖中延伸较长,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