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963465
大小: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11
《家长如何做好家校配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民族团结之家校配合我校处于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以傣族为主,民族地域特色非常鲜明。极具傣族的居住特点,依山傍水,树林环绕,清澈的河水从山涧流过,即使的炎热的夏季,因为有了淙淙的流水,也感受不到酷热。傣族人民是和善的,也是勤劳的,同时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当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到来之际,村村寨寨间扭起嘎秧、敲起象脚鼓,在村头寨间的大榕树下,载歌载舞,直到半夜,这个时候老人、小孩都参与进来。进入一片歌舞的海洋。民族地区的有自己的特色,同样学校的教育也不能离开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只有耕织于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
2、效果。才会更好的促进教育的进步。加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民族的基本素养,更好的为本民族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此我们学校借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势做出一些学校和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我想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谈谈这个问题,从把孩子送进校门起,家长如何跟学校配合、如何跟老师打交道就成了家长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到底家校配合的意义在哪里?到底如何跟学校配合教育孩子?家长的看法和做法可能不尽相同。一、家校沟通配合的重要性认识我觉得
3、,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可以互通孩子成长的情报,以便双方全面地把握孩子学业、品行发展的状况,及时给与干预和纠正。上学的孩子,天天都在变,变成什么样子了,家长和老师眼里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身心的变化都很快,他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思想也越来越复杂,不再像小的时候那么单纯、好把握。因为家长跟老师的角色不同,孩子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的表现也渐渐不一样了。这样,家长和老师都只看到了孩子“成长变化”的“一个方面”。因此就需要经常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孩子的成长状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这个沟通是双
4、方都需要的。二是,家校配合可以使二者的教育更好地协调一致,效果好。学校在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即在智育的开发方面作用巨大,而家庭在行为习惯养成、品德个性形成方面的作用无可代替。通过家校配合,家长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的要求,比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回家以后就可以监督和要求孩子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这样,把学校要求跟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道德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三是,家校配合可以更好地缓减孩子学习考试的压力,防止孩子过早厌学。家长必须给孩子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以帮助孩子缓减心理压力,树立信心
5、。所以,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家长就必须注意跟学校配合,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当发现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信心不足,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就必须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帮助孩子渡过难关。特别要说明的是,孩子学习的好坏,老师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更看重家长的态度和评价,应该说是“特别在乎”且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影响也就特别大。对很多孩子来说,他学习的动力首先是来自家长,首先是为家长学习,其次才是自己。这一点希望家长仔细体会。四是,家校配合可以减少社会不良环境的对孩子的影响。家校要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修渠、铺路,共同为
6、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未成年人缺乏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弱,抗污染能力也不强。松懈对孩子的管理,或者由于家校配合不力,造成孩子管理上的漏洞和空挡,游离于我们创造的环境之外,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比如沉湎网吧、抽烟喝酒、敲诈勒索、盗窃抢劫、离家出走等,从而出现违法违纪行为。二、家长做好家校配合的三点注意1、要充分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动机和目的是相同的。家长到学校来找老师,是为了孩子,老师叫您到学校来,指出孩子的问题,挑孩子的毛病也是为了孩子。不同的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已,各自发挥不同作用,但大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家校配合
7、教育的大前提,要充分理解,理解到位了,就不会在家校配合上跟老师、学校闹别扭。即使老师和学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要理解老师和学校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咱们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是家校配合沟通的前提。2、孩子有了问题不能互相埋怨。没有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所以从学校来说,学生犯再大的错误也不能把怨气撒到家长头上,因为家长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从家长来说,也要理解,没有一个老师不愿意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成绩出色、品行好,所以,孩子有问题也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孩子在学校犯了这样那样错误,
8、家长也不能把怨气撒在老师头上,除非学校和老师有明显的责任。3、不要认为孩子犯错误是丢了家长的脸。普天之下的父母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都能给自己长脸,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期望也可以给孩子带来上进的动力。但是,我们也得尊重和理解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未成年人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