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68091
大小:556.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5
《乡村想象与启蒙叙事——论刘醒龙的乡土小说创作-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4年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4第41卷第l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Philos0phyandSocialScience)Vo1.41No.1乡村想象与启蒙叙事——论刘醒龙的乡土小说创作叶立文.但红光(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从朴拙率真的乡村想象起步,到对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上下求索,再到警醒与反思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刘醒龙的创作历程,颇能反映出一位优秀作家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追求。其作品从看景到写人,再到小说现代性品格的呈现,充分体现了一位乡土作家继承五四启蒙传统,不断超越自身,反披现代乡土小说创
2、作陈规的成长历程。刘醒龙对于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理应值得我们铭记。[关键词]乡土小说;看的方式;启蒙叙事;普世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14)01—0003—06作为一个充满了隐喻意味的象征符号,“乡村”并不总是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中国作家笔下:无论是借乡村俚事的人情之美批判城市文明,还是驻足于旷野大地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抑或是以缅怀故乡风物的方式去追忆似水年华,许多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乡村”改写成了某种具有价值参照意味的坐标形象——正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乡村景观在当代作家笔下,早已失去了客观自
3、在的自然本性,转而成为了一个批判现代文明的有力武器。尽管这种以怀乡之情表达批判意识的写法已在时下的乡土叙事中蔚然成风,但因其对作家自我意识的耽溺,却不可避免地遮蔽了乡村本身的真实面貌——毕竟真正的乡村并不总是知识分子诉诸启蒙意识和审美趣味的集散地,较之那种人为的主观改造,它更是一个地缘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换言之,惟有超越了启蒙主义视野下的乡村世界,中国作家的乡土叙事才有可能在生态学视域内,重新还原乡村世界的真实面貌。综观当代以乡土叙事见长的中国作家,似乎惟有刘醒龙意识到了这一合乎后启蒙时代思想潮流的创作转向。在论及自身的创作变化时,刘醒龙说:“我的文学创作明显地存在着是三个
4、阶段。早期阶段的作品,比如《黑蝴蝶,黑蝴蝶⋯⋯》、‘大别山之谜’,是尽情挥洒想象力的时期,完全靠想象力支撑着,作者对艺术、人生缺乏具体、深入的思考,还不太成熟。第二个阶段,以《威风凛凛》为代表,直到后来的《大树还小》,这一时期,现实的魅力吸引了我,我也给现实主义的写作增添了新的魅力。第三个阶段是从《致雪弗莱》开始的,到现在的《圣天门口》。这个阶段很奇怪,它糅合了我在第一、第二个时期写作的长处而摈弃了那些不成熟的地方。”[11从表面上看,刘醒龙谈论的是自己在写作技巧上的不断成熟,但从想象到现实,再到杂糅式的创作综合,显然也能反映出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的某种思想变化。而这一变化
5、,即体现为刘醒龙对启蒙文学思潮中乡村叙事模式的警醒与反思。刘醒龙曾经说过,“故乡是人的文化,人是故乡的文化”l2l50这种融会了人文精神与地缘意识的创作观念,集中体现于作家乡土小说中的景观叙事。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意象,自然风景无疑是乡土小说的核心要素,那些山川草木,处处承载了乡土作家的怀乡情愫。从描写故乡的旧时风景出发,感慨韶华易逝与世事沧桑,进而在抚今追昔中传达自己的文化立场,已然成为乡土作家一种最为常见的叙事方式。这种景观叙事,本身就是一种主观化的艺术行为,那些景物的文学形象,完全取决于叙述者的“看的方式”。尽管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自在之物,但由于观景者在取景方面的视角差
6、异,从而导致了自然景物客观属[收稿日期]2013—06—28[作者简介]叶立文(1973一),男,甘肃陇南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巾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但红光(1975一),男,湖北赤壁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4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性的丧失,以致每一个人眼中都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特殊风景。尤其是对于文人墨客来说,景物往往是他们寄托主观情思的常见载体,由是也会使自然成为他们在进行主观抒情时的一个客观对象化产物——人最终以自己的精神活动改造了自然。譬如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对于山川之美不仅熟视无睹,而且还会因其阻碍交通而
7、深感憎恶;相较之下,山外的众多游客却正因为大山的孤寂偏远而对其趋之若鹜。这说明风景其实取决于观景者“看的方式”『3J:个人的精神内涵、人生境遇,甚至偶尔的情绪波动都会造成景物的万千变化。如何看风景,不仅能够反映出乡土作家的思想观念,甚至也会影响作品自身的叙事艺术。一般来说,作家们在面对自然美景时,大多习惯于描写自己的故乡。以故乡为基石,进而搭建一个宏伟壮观的文学殿堂,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譬如哈代的威塞克斯郡、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孔多镇、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琪的高邮、莫言的高密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