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53423
大小:172.8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3
《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曾国藩和心腹幕僚赵烈文秘谈录-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曾国藩和心腹幕僚赵烈文秘谈录口眭达明1867年六月,赵烈文在-9曾国藩谈话时预言:不出50年,清朝必亡。44年后,清朝果然土崩瓦解,接踵而来的混乱局面,也为赵烈文所言中:“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赵烈文大概是第一个准确地做出这种预见的人。“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天黑后,曾国藩到赵烈文处聊天,忧心忡忡地说:“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京城)气象甚恶(形势不114领导文萃2014.4◆下◆好),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
2、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势必会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指中央政府先垮台),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赵烈文自称)度之,异El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指各省)无主,人自为政(地方割据),殆不出五十年矣。”听了赵烈文这番石破天惊的谈话,曾国藩立刻眉头紧锁,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显然,他不完全同意赵烈文的观点。认为清王朝不可能完全被推翻。顶多发生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的政权南迁后南北分治
3、、维持“半壁江山”的局面。对此,赵烈文明确回答说:“恐遂陆沉(指亡国),未必能效晋、宋也。”他认为清政府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后还能苟延残喘百余年.恐将彻底灭亡赵烈文虽然回答得十分坚定.但曾国藩还是不能完全认同他的说法:“本朝君德正(皇上德行纯正),或不至此。”赵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受报答)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赵烈文这么一说。曾国藩才真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预感到了清王朝正面临灭顶之
4、灾。他没有继续反驳。而是在沉默良久之后表示了默认,颇为无奈地说:“吾日夜望死(希望自己快点死掉),忧见宗柘(指朝廷)之陨,君辈得毋以为戏论(开玩笑)。”赵烈文安慰曾国藩说:“如师身份,虽善谑,何至以此为戏。2014.4◆下◆领导文革115然生死命定,不可冀求,乐死之与幸生,相去无几。且师亦当为遗民计,有师一日,民可苟延一Et,所关甫大,而忍恝(音夹)然(无动于衷)乎?”清王朝不仅“大势”已去.而且“气数”将尽此次谈话对曾国藩的触动虽然非同小可.但此后几天里.各种想法不断闪现在他脑海里。他有时同意赵
5、烈文的看法,有时又产生怀疑.觉得大清王朝不会死得这么快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论从曾国藩自身的利害来考虑,还是从他所肩负的责任来观察.他都不希望或说不愿意看到由他亲手拯救出来的大清王朝走向灭亡不过他又是个敢于正视现实的人.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和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作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他不能不对清王朝的结局提前做一番考虑半个月之后的七月九日晚上.曾国藩又把赵烈文约到两江总督衙门的后花园里.边乘凉边继续探讨这一重大问题。此次谈话非常有趣:曾国藩特意约赵烈文到后花园交谈,原本想用“勤政‘君德厚‘权柄不下
6、移”和现在当朝的恭亲王奕诉为人聪颖、慈禧太后遇事“威断”等等来说服赵烈文,如果能让他改变看法当然最好.即使不能.也希望从他口里听到自己所预想的结果.这样他心里就会得到一些宽慰.至少是不再那么焦虑不安。然而赵烈文完全不这么认为他对曾国藩的每一个观点都持不同看法,或者有所保留。赵烈文的核心论据是“大势”,或者说是“气数”。他不仅认为清王朝的“大势”已去,而且“气数”也将116领导交苯20144◆下◆尽.不会再有什么希望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即使有“好亲王”“好太后”或者“好皇帝”什么的.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7、,何况没有。也就是说.清王朝很快就会走向灭亡,是大势所趋,是谁也左右不了的。历史惊人准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最终让曾国藩对清王朝彻底失去幻想,或说曾国藩对赵烈文所预言的结局不再心存任何侥幸.是在曾国藩经历了一路北上的走访调查和广泛接触清王朝最高领导核心人物之后。同治七年(1868)七月下旬.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他北上就任后.终于第一次见到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恭亲王以及文祥、宝望等军机大臣,并在数日内连续多次受到皇上和皇太后召见,还数次参加国宴。在乾清宫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曾国藩以武英殿大学士身份
8、班列汉臣之首.与满族大学士倭仁东西相对,享受清廷的最高荣宠。对此,他当然倍感荣耀。直隶总督和内阁大学士的职位.不仅让他有机会面对面接触和观察清王朝的几位最高领导.而且通过观察、谈话和出席最高国务会议.使他对清政府的核心人物和全国形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时他不得不承认:清王朝确实大势已去,国家的颓败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原来的预想.朝中根本没有可以力挽狂澜之人.这一切正如赵烈文早就预言的那样,整个清王朝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只能眼看着它一天天沉没下去.再也没有浮起来的希望同治八年(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