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别人时,请说“你很努力”-论文.pdf

表扬别人时,请说“你很努力”-论文.pdf

ID:53738991

大小:95.7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1

表扬别人时,请说“你很努力”-论文.pdf_第1页
表扬别人时,请说“你很努力”-论文.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表扬别人时,请说“你很努力”-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麓辨满嘎骖磐基由此可见,三个法宝的核心,都是把学生作为教师一切活动的中心。要让这三个法宝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也是件不容易的事。这些好教师都有着至少20年的教龄,他们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正如在中国教育界比较熟知的雷夫·艾斯奎斯所说:“极少有学生理解我所做出的牺牲,他们还仅仅是孩子。”我想,这种胸怀,也许正是做最好教师所必需的。(作者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资深助理研究员)(摘自《中国教师报》2013.10.16)表扬别人时,请说“你很努力力J’’●白龙鱼服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和她的团队,以十几所纽约公立学校的学生

2、为对象,来研究表扬对学生的影响。他们选取了400名五年级的学生,将他们分为两组,让他们完成一个“把图画得最清楚”的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当学生完成测试,研究者会告诉他们分数,然后用一句话表扬他们。一组表扬他们的智商,跟学生说:“你一定很聪明。”另一组则说:“你一定做得很努力。”随后是第二轮实验。实验开始前,这些学生可以选择比之前的测试更难的题目,也可以选择和之前的测试难度相同的题目。结果,被表扬“很努力”的学生中有90%选择了更难的测试,而被表扬“很聪明”的学生大部分选择了难度相同的测试。在接下来的第三轮实验中,所有参加测试的学生都必须参加一个难度超出个人实际水平的测

3、试。可想而知,没有几个人能完成。但是,之前实验中随机分配的那两组学生再一次表现出了不同。那些被表扬“很努力”的学生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集中精力,所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们更愿意集中精力去尝试每种解决问题的可能,而被表扬“很聪明”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智商。在最后一轮测试中,题目的难度和第一轮相同。但被表扬“很努力”的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大约3O,而被表扬“很聪明”的学生成绩则下降了约20%。对这样的结果,德威克认为:“强调努力,给了学生一个可控的变量,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控制成功与否;强调聪明,则剥夺了这种可控性,并且也不能成为应对失败的好处方。”她在研究总结中写道:“当我们

4、表扬学生的智力时,相当于要他们表现得聪明些,不要冒险犯错。”这也正是被表扬为聪明的学生所做的——他们选择保持聪明的形象,避免了形象受损的风险,一旦他们失败后,就会怀疑自己根本不聪明,而被夸奖“很努力”的学生失败后则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93后来,德威克在重复实验时,将每个社会阶层都纳入了自己的实验,最终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不论男女,连学龄前的孩子也未能幸免被表扬聪明后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下次你要表扬别人时,不要再说“你很聪明”了,应该说“你很努力”!(摘自《青年文摘》2013.81-)德国人教子:不必每次都完美●高茵颖前段时间,去德国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民俗生活,我租了一间民房。邻

5、居算得上中产阶级,男的是高级工程师,女的是大学老师,他们有个7岁的儿子卡曼。开始我想,这小孩估计挺倒霉吧,父母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老师,平时不得经常聆听教诲啊。那天,我去邻居家做客。卡曼带回家三份作业,只完成了两份,就去玩了。我问女主人:“那份作业卡曼是不是晚上做呀?”她说:“他晚上要和我们看电影呀,作业不做了。”我奇怪了:“可是他带回三份呀,只完成两份能行吗?”她说:“是带回三份,可是他的班主任说了,只要完成两份就行了,可以选一份不做。”我想,这要是在中国,班主任肯定不会给孩子这么少的作业,更不会说可以选择一份不做,而家长也会凝着眉、瞪着眼逼着孩子做完。还有一次,卡曼要做一件玩具,但是

6、费了一个多小时,玩具是组装起来了,但样子丑陋不堪。让我吃惊的是,卡曼的工程师父亲似乎没过多地指导孩子。我问他:“你是工程师,应该对机械呀、内部构造很懂呀,为什么不帮孩子做得完美一些呢?”他说:“我帮他了,但只是适度的,他已经完成了呀,虽然不完美。”我说:“完美严谨不好吗,你们德国人做事不是都很完美吗?”他耸耸肩:“大人做事要严谨,但孩子不必。你看,卡曼完成了玩具制作,样子难看,但已经达标了,他用了1小时。如果他要弄得完美,可能需要3个小时,甚至是10个小时。他把这些时间用在别处不是更好吗?完美对孩子来说有些残酷,我们不能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话又说回来,如果这次他做得很完美了,他就没有进步

7、空间了,不是吗?”德国人对孩子不那么严格,但也不像放羊一样不管,而是有根底线,那就是“达标”。合格了,你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也可以下次再完美一些。其实,说得浅白一些,德国人更注重的是“进步”,而不是一次到位的“完美”,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摘自《今日教育》2013.7-8)9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