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儿过敏性紫瘢性肾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贺竹贵航集团三O二医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日的: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瘢性肾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瘢性肾炎56例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28,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28,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小儿过敏性紫瘢性肾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
2、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和推广。关键词:敏性紫瘢性肾炎;小儿;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过敏性紫瘢性肾炎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血尿和蛋白尿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属于儿童时期最为多见的一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规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等西医治疗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副作用比较大,且病情容易复发[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瘢性肾炎56例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汇报: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过敏性紫瘢性肾炎56例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28)
3、和观察组(n二28),入选小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过敏性紫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2]。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壽性肝炎、血管炎等疾病导致的血尿患者及持续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26例,患儿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5±0.5)岁;将2组患儿入院时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并不明显(P>0.05)o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即潘牛丁+肝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潘生T3mg/kg?d,分3次口服,30d为1疗程;肝素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3200,昆明积
4、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0μ/kg?d,同时加入100-250ml葡萄糖液(5%)行静脉点滴,2周为1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lmg/kg?d,最大剂量≤30mg,30d为1疗程。观察组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即中医辩证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雷公藤多貳。中医辩证治疗基础药方:三七0.75g,茜草、小蓟、旱莲草、丹皮、生地、赤芍、丹参各加减:外感风寒者予以荆防败毒散;气阴两虚夹瘀型加用女贞子、太子参、黄罠、黄精;血热夹瘀型加水牛角、甘草;阴虚夹瘀型加黄柏、知母、黄精。雷公藤多貳(国药准字Z44023753,广东
5、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用法:1.5mg/kg?d,分3次口服,30d为1疗程。复方丹参注射液用法:0.5ml/kg?d,注入100-250ml葡萄糖液(5%)行静脉点滴,2周为1疗程。1.3疗效评价标准⑶临床控制:患儿皮肤紫瘢全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90%以上。显效:患儿皮肤偶尔出现紫瘢,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70%以上。有效:患儿皮肤紫瘢有所反复,较多,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上。无效:患儿皮肤紫瘢反复发作,大量出现,中医证候积分&e;30%甚至不断增加。1.4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对木组研
6、究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全部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同时予以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均未发牛明显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箸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V0.05),见表1、表2。3讨论过敏性紫瘢性肾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成长和身心健康。常规西药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复发率较高,副作用明显,无法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推广。祖国传统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瘢性肾炎属于“紫
7、斑”、“虚虏”等范畴,病因分为内外两种,小儿体质因素为内因,外邪入侵、毒邪侵袭为外因。中医药综合治疗也就是中医辩证治疗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雷公藤多貳。其中中医辨证治疗方剂中牛地具有活血化瘀、促进微循环、增强免疫的重要功效,赤芍具有散瘀止痛、清热凉血的功效,丹参不仅能够抗氧化,还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消菌的效果;三七则具有抵抗血小板凝集、活血化瘀、抗血栓的效果;丹皮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小蓟、茜草具有抗炎止血、清热解毒功效;诸药合用,效果显箸。同时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雷公藤多貳作用明显[4]。木组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均未发
8、生明显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箸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由此可见,小儿过敏性紫瘢性肾炎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和推广。参考文献:⑴潘艳红,史耀勋,陶华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紫瘢性肾炎35例卩].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14):53-54.[2]王俊宏•丁樱从瘀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