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山及引线工程项目》工程概况

《高楼山及引线工程项目》工程概况

ID:5306786

大小:511.1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12-07

《高楼山及引线工程项目》工程概况_第1页
《高楼山及引线工程项目》工程概况_第2页
《高楼山及引线工程项目》工程概况_第3页
《高楼山及引线工程项目》工程概况_第4页
《高楼山及引线工程项目》工程概况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楼山及引线工程项目》工程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工程概况本项目所在地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境内。本项目路线起点位于文县尖山乡老爷庙东侧,应现有国道212线桩号K522+850处,在老爷庙东北跨越洋汤河,路线向西径老马子村、尖山子村后从杨家沟村西进入高楼山隧道,设10785米的特长隧道下穿高楼山,下穿高楼山后到达文县凡昌村东侧刘二坝北岸,隧道出口位于山脚下,路线出隧道后,直接沿缓坡向西展线顺接G212线对应桩号为K602+250处。路线长度18.853公里。为方便向四川方向行车,出口增加了一条尚德引线,在BK18+246.442处向东展线,顺接现有G212线对应

2、桩号为K603+505,路线长度0.751公里。路线全长19.604公里,工程估算总额77786.0996万元。建设条件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地貌本项目所在地位于东经104º52´~104º41´,北纬33º2´18˝至33º56´14˝范围之内。拟建项目地处西秦岭山脉以南山地,是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起伏大,岩石裸露。沟壑发育。全线地貌类型可分为河谷谷地和中高山地。西秦岭岷山山脉的插岗梁,位于文县北部,从西向东横贯全线,构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最低点是文县尖山乡老爷庙白龙江支流洋汤河

3、边滩,海拔820米;最高点是文县中部尖山乡草坪山,海拔2890米。由于江河穿越群山,经多年沉降和淤积形成了一部分河谷川谷地。河谷川地海拔从文县尖山乡老爷庙白龙江支流洋汤河边滩,海拔820至文县县城凡昌白水江边滩920米。地势成阶梯式立体地理结构,沟谷与山顶高差常在1000米以上,山坡坡度在40~60度以上,局部地段至80度,形成悬崖峭壁,山岭海拔在2700米以上,山沟长10-15公里之间高山重叠,峰谷交错,沟壑纵横、谷地狭窄、坡度陡峭、水流湍急。“山上雪花飞舞,山下桃红柳绿”是本项目的地形最明显的特征。(一)中高山地

4、(插岗梁山地)位于文县尖山乡老爷庙至文县城关镇凡昌(高楼山支脉)。插岗梁由甘南藏族自治1州舟曲县大哑壑分为二大支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入文县,其分支从雄黄山(海拔2952米)向东南形成高楼山,其主峰金子山(海拔3113米),经尚德乡放马山(海拔2952米)到玉垒乡的白龙江、白水江的汇合处止。拟建项目的隧道轴线与插梁岗分支雄黄山—高楼山—尚德乡放马山呈大角度斜交,这些山岭形成文县白水江以北、白龙江以西的插梁岗山地。(二)河谷川地(白水江河谷川地)位于文县凡昌至文县园子头或文县关家沟至文县县城为白水江河谷川地。白水江谷底宽窄相

5、间,文县以东较狭窄,呈不对称:“V”型谷,南宽北窄,谷底宽0.1~0.6公里。两岸阶地以上由古生界碧口群沉积的碎屑岩组成,白水江蜿蜒曲折、两岸支流沟、岔较多,河谷两岸漫滩以上连续分布着Ⅰ~Ⅲ级基座阶地,河漫滩及阶地为农业区。2、工程地质(一)地层岩性及侵入岩拟建隧道和引线工程沿线属昆仑秦岭大区,秦岭分区,由摩天岭复背斜、文县复向斜、白龙江复背斜组成的南秦岭褶皱带。岩浆活动较弱,出露的主要是古生代地层。出露地层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下古生界前震旦系碧口群——下亚群(Pz1bk)研究区内碧口群分布于文县尖山乡崖底下

6、至文县城关镇凡昌,上被泥盆系不整合覆盖,下伏地层未露。主要由巨厚正常沉积碎屑岩组成,夹少数火山碎屑岩。岩石均系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但大多数层理及原生沉积构造仍然保留,按岩石组成特征属下部碎屑岩组。(2)上古生界泥盆系——中泥盆统三河口组分布于文县尖山乡老爷庙至尖山乡崖底下,下伏与下古生界碧口群,呈断层接触,不整合于碧口群之上。中泥盆统主要为一套巨厚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本统赋存有铁、煤、钒、钼等矿产。根据沉积物性质及矿产特征可划分为六个岩性段,本路段属第一岩性段。1第一岩性段(D2s1+2)本段为一套碎屑沉积,岩性

7、为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及黑色砂泥质板岩、炭质板岩为主,夹硅质砾岩层及硅质岩、灰岩透镜体以及不规则状无烟煤。在横向上的变化,临江2—铁楼寨一带硅质岩及泥灰岩透镜体少且较小,铁楼寨以西则硅质岩、泥灰岩透镜体多且较大。摩天岭地区出露厚度小,主要为一套灰黑色岩质粉砂岩、炭质千枚岩夹黄白色含扁平状长英质砾石的石英砂岩,下部夹一层灰色含硅质砾石的砂岩和石英岩。纵向上的变化下部以砂岩为主,中部以板岩为主,上部以砂岩为主。eol(3)中上更新统黄土(Q2-3)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2200m之间的山顶或山脊,以及下游较平缓的山坡或梁

8、峁上,岩性为粉质重亚粘土。层理不清晰、垂直裂隙较发育,厚度一般2~20m,下部基岩均呈不整合接触。(4)全新统(Q4)主要为残破积物及泥石流堆积。残破积物及分布于各沟谷两侧山坡或沟底,岩性与母岩一致。千枚岩、板岩分布地段为千枚岩、板岩的碎块,粒径2—10m;灰岩、砂岩分布地段为灰岩、砂岩、漂砾和块石,厚度变化较大,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泥石流堆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