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25994
大小:84.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4-12
《大豆6种病虫害的防治-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豆6种病虫害的防治荆秀大豆生育期内受多种害虫为害,造成减产、品质下降影四、大豆根蛆的防治响产量。现将几种害虫的危害特点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大豆根蛆又叫大豆根潜蝇。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一、大豆霜霉病虫咬食大豆幼苗根部,形成蛆道,并排泄粪便,造成根部腐大豆霜霉病是由东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烂、豆株矮小,被害严重的豆苗枯死。此虫一年仅发生一代。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以蛹在大豆根皮肿瘤或土缝内越冬,来年5月中下旬,羽化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为成虫,在大豆
2、根处产卵,孵化出幼虫,危害豆苗根部。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防治方法:用药剂拌种预防幼虫,40%乐果乳油按种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子量的0.7%拌种,对水喷雾,边喷边拌。如拌大豆种子100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每千克,用0.7千克药,兑水4千克,用喷雾器喷雾,边喷边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拌,摊开晾开。病严重。成虫发生盛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方法:开展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3、,防治。每667平方米喷药液4O千克。可选用70%代森锰锌或代森锌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五、豆天蛾600倍液或80%大生一M458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豆天蛾俗名豆虫f丈母虫1,以幼虫为害大豆叶片,造成液进行喷雾。上述药剂应注意交替使用,以减缓病菌抗药性缺刻或孔洞,轻则吃成网孔,重者将豆株吃成光杆,不能结的产生。荚,影响产量。一般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二、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盛期,初孵化幼虫有背大豆食心虫是咬食豆粒的小红虫。幼虫钻人豆荚,咬食光性,白天潜伏叶背,1龄
4、一2龄为害顶部咬食叶缘成缺刻,荚中的嫩豆粒,可吃掉半粒豆,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此虫一般不迁移,3龄一4龄食量大增即转株为害,这时是防治适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期,5龄是暴食阶段,约占幼虫期食量的90%。6-8月份,雨变成蛹和蛾子,飞到豆荚上产卵,7—8月份降雨量多、土壤水协调,有利于豆天蛾发生,大豆植株生长茂密,低洼肥沃湿度大,有利于发生。的大豆田,豆天蛾成虫产卵多,危害重。防治方法:防治方法:于3龄前幼虫期喷药处理,可用50%辛硫防治方法:用5%甲拌磷颗粒剂750—1000克拌土I10磷
5、乳剂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用20%杀千克,8月10日前后,撒于田间,每4垄撒1垄,或用80%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亩用药液敌敌畏乳油,每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浸蘸20厘米长高50千克喷雾。梁茎秆或玉米茎秆50根,每隔5垄插1垄,每走7—8步插六、大豆霜霉病1根。大豆霜霉病是由东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j、大豆灰霉病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大豆灰斑病是常发性病害,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
6、而发病。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一般地块减产10—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15%,危害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灰斑病主要危害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大豆叶片,病斑开始呈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每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径1—5毫米,有时呈椭圆形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或不规则形。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发斑严病严重。重时叶片上布满斑点,相互合并使叶片干枯
7、。防治方法:开展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防治方法:主要是叶片发病后及时打药防治。最佳防治可选用70%代森锰锌或代森锌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时期是大豆开花结荚期。效果较好的防治农药有:1、50%多600倍液或80%大生一M458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0克;2、40%多菌灵胶悬剂,亩进行喷雾。上述药剂应注意交替使用,以减缓病菌抗药性的用量100克;3、80%多菌灵超微粉,亩用量50—60克;4、产生。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亩用量80—100克。540%灭病(作者单位
8、:151700黑龙江省明水县双兴乡农业技术威胶悬剂,亩用量lOOml。喷药时间要选在晴天上午6—10服务中心)时,下午3—7时,喷后遇雨要重喷。6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