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91081
大小:512.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28
《海蜇养殖港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和生产力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1卷第4期2011年4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ERIODIC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41(4):061~068Apr.,2011海蜇养殖港韫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和生产力研究。张凯1,田相利r,董双林1,冯建祥1,孙侦龙1,宫海宁2(1.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2.大连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通过对山东省靖海湾海蜇养殖港媪定期采样,采用稀释法研究该海蜇养殖港墟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摄食压力以及微型浮游动物的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海蜇养殖港韫微型浮游动物组成
2、比较简单,海蜇养殖期间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低于海蜇捕捞结束期。其中,海蜇养殖期间微型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radix),为600~2600ind/L,而海蜇捕捞结束后优势种为根状拟铃虫、诺氏麻铃虫(Leprotintinnusnordquisti)和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mobilis),丰度分别为3000~6000、1500~3000,1500~3000ind/I。。研究期间,该港墟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05~1.03d~。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24~2.37d~,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21.10%~90.61%,对潜在初级生
3、产力的摄食压力为77.08%~583.68%,而微型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占初级生产力的22.92%~76.92%。本研究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在海蜇养殖港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海蜇养殖港媪;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稀释法;生产力中图法分类号:s96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174(2011)04-061—08微型浮游动物(Microzooplankton)是指体长-<200p.m的浮游动物【1],主要包括纤毛虫、鞭毛虫和一些小型浮游动物的幼体等,主要摄取水体中的微型浮游植物和异养细菌等为食。微型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水生生态
4、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微食物网与经典食物链之间重要的营养中介,可以将物质、能量从微型生产者转移给更大的浮游动物[z]。同时,微型浮游动物在水体营养盐循环和再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海蜇(Rhopilemaesculentum)隶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的无缘膜动物L4],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如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等。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经济价值较高。近年来,海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种类之一,2006年全国总产量已达到23
5、.17万t[5
6、。在海蜇的港媪养殖中,养殖过程不投喂饵料,其产量主要依靠港媪的天然饵料获得。因此,港韫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及其生产力决定了海蜇的放养量和产量的高低。微型浮游动物是海蜇的直接食物来源之一,同时又被中型浮游动物所食,间接将能量传递到海蜇。所以微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不仅直接影响海蜇产量,还在海蜇养殖港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自Landry等[6]提出稀释法用于研究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和生产力至今,已用这种方法在许多海区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研究[7罐]。然而,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海湾、海峡或大洋等开放海域水体,关于海蜇养殖港媪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和
7、次级生产力研究尚未见报道。靖海湾地处山东省东北部(36。867N,122。13’E),是我国重要的海蜇养殖基地之一。本研究以靖海湾海蜇养殖港韫为研究区域,通过稀释法对海蜇养殖港媪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及生产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了解微型浮游动物在海蜇养殖港墟中的生态作用,为海蜇养殖港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模型的建立提供基本数据和参数,最终为港韫海蜇养殖环境容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时间与站位实验于2009年8~10月在山东荣成靖海湾海蜇养殖港韫进行,港韫面积约为3.13×106ITl2,是由人工在海湾中筑坝围成,海蜇的放养量为90万尾。养殖过程中不投喂人工饵料
8、,通过大换水,主要利用港媪天然生产力进行生产。港墟平均水深3m左右,每天换水量为30%~40%。本研究设计了3个采样点,分别是靠近入水口的s1点、位于港韫中央的S5点和靠近出·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9A01,2006BAD09A0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AAl0ZA09)资助收稿日期:2010—02—22;修订口期:2010-04—14作者简介:张凯(1984一),男,硕士。E-mail:a2033236@163.corn··通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