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66208
大小:2.08 M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7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分类解堵酸化工艺评价与应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施工应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分类解堵酸化工艺评价与应用张诗通肖潇高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四川达州635000)摘要: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天然气产能的主体钻完井过程中微裂缝的泥浆侵入往往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限制了该类储层的高效开发。本文研究发现适用于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解堵酸化工艺技术包括:层转向酸化技术、降滤失酸化工艺和网络裂缝酸化工艺技术。开展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对于不同储层采取针对性的酸化解堵方案,以到达产能最大化是增产改造的关键。关键词:碳酸盐岩;海相储层;解堵酸化;酸化工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天然气产能的主体,该类储层普
2、遍表现为基质致密、流体渗流通道主要由天然微裂缝构成。该类储层钻完井过程中微裂缝的泥浆侵入往往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这类伤害又成为限制碳酸盐岩储层高效开发图1酸液降解前后的纤维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储层分类特征,针对的选择酸化改造2.2降滤失酸化工艺技术[1-2]降滤失酸化工艺是指通过降滤失剂或物理材料的使用,防工艺是增产的关键。1储层分类及特征止酸液快速滤失到储层,增加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酸液滤失控制技术,其中以纤维降滤失技术最为有效。针对不同开度的裂四川盆地某气藏碳酸盐岩储层取心段裂缝较发育,单井岩缝需要开展纤维尺寸、纤维浓度的优化分析,实验表明在适当心储层段平
3、均孔隙度在3.35%~5.83%之间,渗透率在0.008~减小纤维段塞的压差情况下,降滤失程度得到大大提升。4.65mD之间,总平均孔隙度为4.30%,平均渗透率0.75mD,且储2.3网络裂缝酸化工艺技术层段岩心全直径孔隙和渗透率均大于小柱塞样。储层基质总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相对发育的特征,提出充分利用体具有低渗特征,由于微裂缝的发育,极大地改善了储层整体酸液溶蚀反应以及酸液滤失的技术思路,以解除“非径向、网络渗透性。储层地质分类如表1所示状”污染带为目标,以高排量低摩阻降阻酸为改造液体体系,在表1储层分级评价标准表净压力作用下,撑开天然裂缝,使酸液沿裂缝
4、滤失深入储层(如储层类别Ⅴ类储层Ⅴ类储层Ⅴ类储层Ⅴ类储层图2),依靠其高反应活性溶蚀裂缝中的外来污染物和原生、次孔隙度(%)≥74-72-4<2生充填矿物,在地层中建立起若干条具有相当导流能力的网状渗透率>0.50.05-0.50.02-0.05<0.02[3-4](md)流动通道。其技术特点主要有:①酸液规模大,为了保证酸最大进汞液有效作用距离足够长,就要大大提高用酸量,使其能到达天>9085-9075-85<75(%)然裂缝远端。②裂缝网络酸压工艺推荐采用变排量施工,前置退出效率>2515-2510-15<10酸采用较低排量,使之充分尽量与污染带发生反应;
5、主体酸采(%)用较大排量,可增加酸作用距离,确保非径向注酸。双孔喉系统,孔喉分选较孔喉分选中毛管压力以细-微孔喉为中值喉道半径好,中值喉道等,中值喉道特征主大半径较大半径小裂缝发育极为发育较为发育少量裂缝无裂缝程度2解堵酸化工艺技术研究2.1分层转向酸化工艺技术分层转向酸化技术包括物理转向和化学转向,其中物理转向是通过酸液中的纤维或可溶性暂堵球,调整地下层间进酸量,达到均匀布酸的目的;化学转向则是依靠酸液体系自身的特性,改变酸液性能(例如增粘)来达到转向的目的。其中水平井或大斜度井在射孔和衬管完井条件下,比较适应纤维转向和暂堵球等物理转向技术,若配合复合转向酸
6、,能取得更好的均[3]图2网络裂缝酸化储层改造效果示意图匀布酸效果,达到储层充分解堵的目的。(下转第138页)1362016年8月施工应用参考文献:[1]ClericiaMG,BellussiaG,RomanobU.Synthesisofpro⁃pyleneoxidefrompropyleneandhydrogenperoxidecatalyzedbyti⁃taniumsilicalite[J].JournalofCatalysis,1991,129(1):159-167.[2]Hans-GeorgGobbel,HenningSchultz,PeterSchu
7、ltz,etal.Separationofpropyleneoxidefromamixturecomprisingpropyl⁃eneandmetha-nol:US,7323579[P].2008-01-29.[3]Aspen技术公司.AspenPlus10.0单元操作模型[Z].Aspen技术公司,2007.[4]裘兆蓉,叶青,李成益.国内外分隔壁精馏塔现状与发展(从上到下依次是水,甲醇和环氧丙烷的摩尔分数曲线)趋势[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17(1):58-61.图2-3原料进料位置的影响[5]陈新志,蔡振云,胡望明,等.化工热力学[M].北京:
8、化学随着原料进料位置的不断下移,环氧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