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346376
大小:304.91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6
《加压中和高塔造粒法制多孔粒状硝酸铵工艺中氨的职业病危害关键点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工艺管理251加压中和高塔造粒法制多孔粒状硝酸铵工艺中氨的职业病危害关键点分析吴庆东(山西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摘要:目的通过工艺分析及现场调查,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氨的环节进行检测,对加压中和法高塔造粒制多孔硝酸铵工艺中氨的职业病危害关键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测定。结果判定按照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进行。结论正常生产及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的关键控制点为液氨进料阀门、液氨泵房、液氨储槽、造粒塔出料口、带式输送机、转筒干燥机、流化
2、床冷却器、振动筛、硝酸铵下料口、硝酸铵库房。关键词:多孔粒状硝酸铵检测方法氨关键控制点本工艺以液氨和硝酸为原料,采用管式中和反应器进行加压中和后入高塔造粒生产多孔粒状硝酸铵。本文通过对该工艺进行分析及现场调查,对可能产生及存在氨的环节进行氨浓度的检测,探讨加压中和法高塔造粒制多孔硝酸铵工艺中氨气危害的关键点,以期为相关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提供有益的借鉴。一、现场调查1.加压中和法高塔造粒制多孔硝酸铵工艺流程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NH3+HNO3=NH4NO3+149.1kJ加压中和法高塔造粒制硝酸铵工艺以液氨和硝酸为原料。
3、氨由管道运输至厂房内,经液氨泵输送至液氨储槽后入液氨蒸发器,在蒸发器中被蒸发成气态氨后经期氨缓冲罐、气氨过滤器并进行预热后进入管式中和反应器。硝酸经硝酸泵直接泵入管式中和反应器内,与气氨进行中和放热反应,该工艺中,控制反应压力在0.36~0.4MPa,反应后的气液混合物进入中和分离器,在中和分离器中将生成的硝酸铵溶液和硝酸铵蒸汽进行分离,在该分离器底部得到浓度约为75%左右的硝酸铵溶液,硝酸铵溶液靠真空吸入闪蒸分离器后自流入降膜蒸发器;中和分离器及闪蒸分离器顶部得到的硝酸铵蒸汽进入洗涤塔,在洗涤塔内素》所规定的标准值进行
4、判定,超过者为不合格。被系统中的蒸发冷凝水洗涤后进入降膜蒸发器蒸发稀硝酸铵溶2.氨浓度检测情况液。在降膜蒸发器中硝酸铵溶液被浓缩到95%左右流入浓硝酸本次检测是在企业正常满负荷生产,各生产设备职业病防胺溶液槽后送至造粒塔进行造粒。护设施运转正常情况下进行检测。浓缩至95%的硝酸铵溶液泵送至硝酸铵造粒塔塔顶受槽,在造粒前向塔顶受槽中加入少量的18烷基胺与硝酸铵溶液混三、氨气关键点分析合后进入造粒塔造粒,造粒塔底部出来硝酸铵粒含水量在0.5%~1%,经带式输送机送至在转筒干燥机中干燥后,由斗提机送至流以上检测结果显示,本次检
5、测中各检测点氨浓度均合格,但化床冷却器冷却,冷却后硝酸铵粒经带式输送机送至筛分机,合液氨进料阀门、液氨泵房、液氨储槽、造粒塔出料口、带式输送格粒子经带式输送机送至包装车间,不合格粒子送至95%硝酸机、转筒干燥机、流化床冷却器、振动筛、硝酸铵下料口、硝酸铵铵溶液槽回收使用。库房内均有检出,因此,我们认为在正常生产、各设备及职业病当生产高密度硝酸铵粒时,95%的硝酸铵溶液先进入二次蒸防护设施正常运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上述各点。发器将其浓度浓缩至99.7%后进入造粒塔进行造粒。合格硝酸铵粒经带式输送机送至包装车间经
6、全自动包装机四、讨论包装后入库。2.氨气的主要逸散点由于本工艺各环节均在密闭管道及设备中进行,因此加强本文所描述的工艺中,液氨及气氨输送均在密闭管道、设备设备的密闭及工作场所的通风是氨气危害的主要控制措施,对中运输及反应,液氨进料阀门、液氨泵、主厂房内各个阀门及取于涉氨场所的工作人员应佩戴相应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样口均有氨逸散;多孔粒状硝酸铵易潮解,因此在造粒塔出料品,主要有防毒面具,防酸碱工作服,防护眼镜,耐酸碱手套;由口,各输送皮带,转筒干燥机,流化床冷却器,包装厂房,多孔粒于氨为高毒物质,在防护的同时应做好相应
7、的应急救援措施,主状硝酸铵库房内均有氨产生。要有在液氨进料阀门、液氨泵房、液氨储槽、造粒塔出料口、管式中和反应器、降膜蒸发器、硝酸铵库设置氨自动报警装置,在厂二、检测结果分析房内设置喷淋洗眼装置,并配备事故柜及急救箱,重型防化服等设施;厂房内应根据厂房大小计算通风量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并1.检测方法设计事故通风。我单位对该工艺过程的多孔粒状硝酸铵生产线进行了现场作者:吴庆东(1988-),男,山西省太原市,本科,主要从事工检测,检测方法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监测采样规范》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研究与治理。工作单位:山西省安全
8、生产科学(GBZ159-2004)进行采样,实验室采用《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研究院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160.29-2004)进行测定。结果判定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