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53761
大小:815.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4-01
《【学海导航】广东省2012届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第2部分第4节 分析综合课件 粤教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实际上就是考查我们在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文段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这种筛选有时是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是要求答出某个观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最终结果等信息要素。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具体包括人物的思想行为、语言行动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等。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作者对文中所涉及的事物的态度。可以通过对作者的记叙、议论、抒情语句的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近年来广东命题内容交
2、错的特点,“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应该是“测试人物感情或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仍然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考查题型:选择题。一般为信息筛选与概括分析相结合,共两题。如果考查了句式或活用,则只考查概括分析。考查赋分:3~6分。(2010年广东卷)(原文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1)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3、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D注意这里要选“料事如神”。①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②是用比喻陈说道理;⑥体现的是他的谋略。③④⑤均下了判断,“取之甚易”“其心不一”“击之必破”,而且从结果来看果真如此,因此表现了其“料事如神”的特点。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
4、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C“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有误。原文是“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此处本是皇帝捕获宋忠的间谍,间谍说宋忠诓骗将士。属于张冠李戴。(2010年广州一模)(原文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2)1.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①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②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③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④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⑤征拜桂州总管
5、十七州诸军事⑥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D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理解与综合判断能力。政绩,指的是官员在任期间的成绩。③表现令狐熙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所取得的成绩。④写令狐熙果断审决滞留的案件,社会因而令行禁止,这是政绩的体现。⑥表现作乱的部落首领在令狐熙的感召下,商讨归顺的情景,侧面体现其政绩。而①写令狐熙因为通晓经典而当了官,并得到晋升,并非政绩。②写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政绩可言。⑤写太祖皇帝任命令狐熙总领十七州的军事,并未涉及政绩。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
6、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B本题重点
7、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中令狐熙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一、复习策略整体把握全文段的内容是答好这道题的关键。1.“读”要有“序”。①先总体概览,再分析关系,后筛选概括。粗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②先排除不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再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③注意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它们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阅读不只
8、是读文,还要会读题。2.“想”要有“据”。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抓关键语句。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固有的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对字词词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译意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