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964210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0
《梅花古诗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诗——《梅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梅-枝-雪-为4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初步感受梅花坚强的品质,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美。教学准备:ppt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梅(欣赏图片 激趣导入)1、画一枝梅花的粉笔画问:这是什么花?(生齐说:梅花!)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梅花好吗?欣赏各式各样的梅花。播放课件:梅花观赏图(配乐)问:看完这些美丽的图片,现在你
2、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生自由汇报。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作的古诗——《梅花》。板书《梅花》,齐读课题。老师范读诗文。梅花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二、初读诗句 自学生字1、学生自读课文,用0圈出陌生字,用_画出你喜欢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你喜欢的诗句。要求:读准字音,不拖音,不添字漏字改字。2、检查自读情况:老师想考考大家生字认读的情况,谁想试试。(1)先看读课件中的字词,由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2)出示生字卡
3、片,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师领读,齐读,指名读。强“数”是多音字,在本课读去声,“枝”是翘舌音,咬准字音等。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自由读) 4、指名读,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音。师生评议。(读——议——读)5、全班齐读。三、感悟诗意 体会情感1、平常我们看到的花一般是在什么季节开?梅花呢?(示课件图和诗)2、描述:你们看,冬天,天气寒冷,许多花都凋谢了,只有梅花不怕冷,迎着寒风独自开放。请你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古诗,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
4、欢3、汇报:(1)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欢哪一句诗?(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3)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是喜欢这句诗的呢?请你们一起站起来读一读,读出你们的喜爱来。(4)还有喜欢其他句子的同学吗?请站起来说一说。在汇报第一句诗时,点拨“数枝”的意思:数枝就是几枝梅花的意思,老师在黑板上再添加几枝梅花把原来的一枝梅花演变成“数枝梅”。再读一读。第二句:师点拨:噢,原来你喜欢梅花的不怕冷,很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第三句:师点拨:哦,原来梅花象雪一样洁白美丽,为大自然增添了美丽。第四句:师点拨:原来
5、你喜欢梅花的暗香。(通过师的点拨,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特点)4、配乐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加深理解。(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过渡语)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梅花,难怪我们都这么爱她。诗人写下这首梅花,也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梅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美丽独特的梅花,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美美地吟诵一下这首诗呢?(自由练读)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来吟诵。(同桌互读)个别读,评
6、议读。5、熟读成诵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古诗,喜欢梅花以她洁白的花朵,给大自然增添美;喜欢梅花以不怕严寒的品格,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喜欢梅花以她的暗香,给人们送来了喜悦。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四作业布置1梅枝雪为四个字快拼书空练写,并口头组词。1跟家长讲一讲梅花这首诗的意思,并搜罗其他有关梅花的诗句。五板书设计Mei梅花Shuzhi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wei为有暗香来。六教学反思古诗文远离学生生活,教学时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孩子大致了解诗文境界,引导学生主动
7、诵读古诗。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梅花是我们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国人赏花,不仅欣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
8、神力量。传隋代赵师雄游浮罗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运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典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