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779569
大小:1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5
《教科小学科学下《昼夜交替现象》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说课材料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一、设计特色1.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但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昼?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夜?怎样自转就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等具体问题,学生就不甚明白。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为此,我们把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第二部分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三部分是
2、总结拓展。在第一部分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够模拟并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在学生汇报中会出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教学,即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自转才是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安排了四个小环节:1)确定东、西方向。因为学生对地球仪上某一点的东、西方向的判断不清楚,但这是模拟实验的基础,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导致这一探究活动无法进行。2)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3)用现象再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这一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运用亲身体验,借助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来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3、西向东的。4)通过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自转方向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拓展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感受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课后的进一步研究使课上学习的内容得以继续与延伸。这样的设计,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利于学生较全面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2.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本课难点。通过模拟实验与现象再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在教学中,应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
4、化,变难为易,变繁为简,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提升为较理性的认识---科学结论。这一课所研究的具体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学生极不易理解,所以必须采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现象再现来达到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确定东、西方向时,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由此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再如通过学生利用小地球仪、手电筒进行的模拟实验,虽然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此时学生是站在宇宙空间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缺乏亲身真
5、实的体验,因此在模拟实验后,又设计了一个学生真实的体验活动。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球,自己的眼睛就是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以此判断出东、西方向。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怎样转动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到只有自西向东转动才能够再现出太阳东升西落这一事实,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二、授课效果对教材处理恰当,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使教学过程较顺畅,难点得以较好突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理解得比较透彻。1.科学概念方面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
6、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能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度较高,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习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只侧重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用口表述实验过程及现象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对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有较高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汇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
7、倾听他人的意见,体现出乐于交流与合作,表现出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三、课后反思1.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教学方法适当,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要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真正使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的目标和主要学习方式。2.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要充分运用手、脑、口。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科学课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要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这
8、样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否则,缺乏动手前的动脑,学生的动手实验将是盲目的,可能只充当了操作工的角色,那么动手的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