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22125
大小:811.8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3-26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什么是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0-1岁:乳儿期;1-3岁:婴儿期;3-6、7岁:幼儿期;6、7岁-11、12岁:童年期;11、12岁-14、15岁:少年期;14、15岁-25岁:青年期;25岁-65岁:成年期;65岁以后:老年期。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
2、少年期:1、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2、半成熟与半幼稚、半独立与半依赖的矛盾。3、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随意性增强;成人感产生;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二)青年初期这里相当于高中时期,智力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到“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
3、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二)关键期:教育的关键期是指心理对教育影响的敏感期。1、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提出了关键期理论。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习时引入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存在着关键期。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的关键期。教育意义: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
4、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单维、不可逆、自我中心)(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有抽象概念,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其标志是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P17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能用命题进行推理,能进行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5、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应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适当的教育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三)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启示:教育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
6、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危机,解决危机可以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半)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
7、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含义: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自我监控(意)。自我意识与人格(二)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它包括
8、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从人格到个别差异(认知差异与性格差异)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场独立与场依存(飞行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二)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1)比纳—西蒙量表(2)斯坦福—比纳量表(3)韦克斯勒量表(见下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