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66430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3
《试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摘要】新课程侣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地理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己经明确提岀,地理教育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地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关键词】教育,地理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情景,地理教学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以
2、汁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屮发挥巨大的作用。地理学科集聚世上精华,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下面我肤浅谈一下个人看法:1.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环境,用生活解读地理地理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新课程标准和地理新教材的最终目标是让
3、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地理”比“学会地理”更重要°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屮,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n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而且,我们用生活解读地理,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中探索、领悟学习。经常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环境,用生活解读地理。比如:带学生到野外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有什么方法
4、可以确定地平面的方向?学生们的答案有: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向日葵定向和看树叶的疏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来展示相应的图片和实物进行课外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与学习中自己得出结论。1.构建地理活动情景,地理学习更加精彩信息技术因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包罗万象的地理学知识,可以引发学生们对这些奇妙现象的浓厚兴趣,加上教师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了解有关地理的奇闻趣事。利用并优化组合多种手段,老师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参与课
5、程的兴趣,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比如老师可以提问学生:法国的轮廓像什么图形?此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书本上把法国领土的端点用线连接看看,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图形,然后让所有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又如,地理“天气与气候”这课中,老师可以先播放美国灾难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一一如龙卷风袭击、水灾及火灾等。待学生看后,老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状况会发生吗?”学生往往会积极的展开讨论,此时,老师可将教学主题自然地引入到世界的气候,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和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再比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课,其中有很多比
6、较抽象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FLASH播放模拟视频画面,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來,再进行具体授课。这样不仅捉升了教学的精彩,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面向全体学生,所采取的活动形式都是为了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充满兴趣,主动学习,讨论时各抒己见,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老师通过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能帮助学生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而是成为学生探究地理奥秘的乐园。2.加强自身信息化教学素质,整合地理有效课堂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
7、合课屮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教师的自身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宽、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來全方位冲击等特点,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
8、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和谐地为学工全面发展服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