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72443
大小:5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19
《软笔书法社团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软笔书法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颜体楷书捺的种类; 2.了解颜体楷书捺的形态特征; 3.了解颜体楷书捺的运笔方法; 4. 实践感受颜体楷书捺的动笔动作。教学内容: 颜体中不同形态的捺: 斜捺、平捺、反捺。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画的段落变化特点的了解。 难点:提按动作的把握。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A4透明白纸 15公分米格毛边 含有捺的范字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捺是书法中最难写的笔画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捺的书写,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形态特点,
2、思考它的运笔方法,体现它的动作特征。 二、定义: 用多媒体呈现出有不同形状的捺的字夫 之 这请同学说出他们各自的形状或特征。然后教师给出名称: 夫 斜捺,因它较斜,所以叫斜捺; 之 平捺,因它较平,所以叫平捺; "这 "字中“文”部的捺为反捺,其实是长点,为什么会变成点呢? 教师板书:把“这”字中“文”部的捺写成斜捺,问:“同学们说好看吗?” 回答“不好看” 老师解析:因为重复了两个整体反时针方向,又都是出尖锋的平、斜捺,雷同,没有变化,所以短的捺要改成点,这是书法的规律。因为反捺是属于点的写法,今
3、天我们只学习斜捺和平捺: 三认识笔画外形及运笔特点 用多媒体呈现斜捺和平捺: 启发学生观察每个捺的形态特点,比较两个捺的不同之处。 提问:斜捺和平捺的形态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斜捺,由二段构成,先向右下再往右,开始由细变粗,后面由粗变细,写法为:逆锋起笔,开始不宜写粗,转锋向右下逆时针方向边行边按,使笔画渐渐变粗,至捺脚即最粗处,驻笔微顿,缩回,再拖锋提出,缺口较大,尾部上边缘略有下垂之意。 平捺,平捺有三段,如同把斜捺放平,再在前面加一短横,写法为:先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右下由轻到重逐渐按笔行走
4、,捺脚出锋与斜捺同,只是方向略为高一点。四、教师真笔在投影仪上示范。 边运笔示范边讲解要领 五、学生用透明白纸摹写 用课前已准备好的A4白纸摹写大字“夫、之”各三遍 六,指导学生临写有斜捺和平捺的范字 用课前已准备好的15公分米格毛边纸临写有斜捺和平捺的范字各一张 七、总结本课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了捺的种类、以及不同的捺形状和写法,虽然写的难度较大,但只要大家注意笔画开始为边行边按,然后稍停,再慢点提笔出锋,不久会熟练地掌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国书法传统2、让
5、学生明白学习书法的意义一、介绍1、什么叫做书法?(1)、“书法”这一名词在我国已运用了三千多年,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了,从广义上理解,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因为“书”所指的就是写字,而“法”可以理解为方法;而从狭义上说,书法特指用毛笔书写的汉字艺术。(2)、或许有的同学会问,书法既然是写字的方法,那么外国是不是也有书法艺术呢?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书法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艺术,它的产生与我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毛笔有很大的关系。记得西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蔡邕说过:“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由此可见,汉字与毛笔的特殊性,是产生书法艺术的
6、主要原因;造型与表现的有机结合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这样的说法一时之间或许我们还很难理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会慢慢理解的。(3)、现在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书法是怎么会诞生的呢?其实书法是从实用中发展而来的。我们知道在原始人的时候没有文字,他们记事很不方便,于是他们每当有事的时候都会在腰带上打上一个结,大事就打一个大结;小事就打一个小结,这件事做完之后就把结解开。这就是最初的结绳记事说。但这样还是不方便,传说是黄帝派他的一个史官仓颉创造文字,使人们能够详细地记录所发生的或要去办的事,文字也就因此而诞生了。文字的存在必须经过书
7、写,于是书法也就诞生了。二、学习书法的意义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早在周代,就把书法列入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后人更是注重书法的教育,文字是写给人们看的,具有一手好字,不仅能够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更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或许有的同学会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电脑早就可以代替人类的书写工作,我们为什么还要舍易求繁呢?书法走到今天,已经逐渐转换为了纯艺术,它的实用功能已逐渐地减少,所以说,我们的书法课其实和美术、音乐等课程一样,均属于艺术类课程,在书法课上,我们所要学习的,不光是书写的技巧,更重要地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8、领略书法艺术的美感,体会其中的韵律,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观。三、怎样学好书法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所以要学好书法首先要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有“书卷气”要写“文化字”,其次就是要多看,多读,多思考,只要勤奋,勤能补拙。第3课时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