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24260
大小:6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6
《浅析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摘要】新古典经济学学派认为,危机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国家干预学派则认为,危机应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缺位。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下,来审视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牛产和传导。【关键词】国际性金融危机,生成,传导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形成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实力格局,也使我国在经济发展形态上不断反思。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牛机制究竟是什么,近年来一直在各学派经济学家屮间争论着。新古典经济学学派认为,危机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国家干预学派则认为,危机应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缺位。不难看出,两派的观点可谓是旗帜鲜明,却莫衷
2、一是。考察目前争论的理论前提可知,其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这就意味着,人们只能从表面的运行角度,对金融危机的诸多信息给予理解。在上述背景下,笔者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下,來审视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产和传导。在此之后,笔者还将在“丿力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下,探讨我国金融业的业态优化路径。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生成机制分析金融危机是伴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本质在于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严重背离。因此,仅在金融监管与否上绕圈子,无助于理解金融危机生产的机制。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指导理论的偏见。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逐
3、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官方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在此理论指导下,政府官员对于市场机制的全能性给予充分信任;而金融机构则在该理论指引下,要求“政府监管”退出金融市场。从而,这就直接形成了美国金融业长期膨胀发展的制度根源。这一理论偏见不仅从制度血影响到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也从经济哲学的高度影响到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的社会生态。(-)劳资收入分配的失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天然存在肴对抗性,尽管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改善了劳资关系,但在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的90年代,历史却倒退了。上文所提到的“社会生态”,可以理解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此经济哲学影响下,社会收入分配逐渐向资本性收入倾斜。根据数据显示
4、,美国工资性收入只占收入总量的23%左右。从而,民众有限的收入数额严重制约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为了拉动内需,从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期望通过发展房地产业,来获得范围经济的效应。结果,广大民众的有限收入水平,则成为日后次级贷产生的潜在风险。(三)金融风险转嫁的无度。为了广大民众购买房产,那么在房贷领域的金融创新则成为必然。在零首付的优惠政策下,美国商业银行将这些劣质贷款,通过打包所形成的基金产品形式,被房利美、房地美认购;之后,在二者金融再创新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销售。由此可见,当因房贷利率上升所导致的断供现象出现,自然沿着金融衍生路径的逆向轨道冲击着美国金融体系。从而,在长期的历史动态演进下,美国的
5、金融危机爆发了。最终,又在开放经济体范围内形成了国际性金融危机。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分析考察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实则需要引入“实体经济”这一中介。至少从我国被传导的角度來看,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具体而言,传导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儿个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贸易保护主义。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打击最大,主要表现在政府债务直线上涨,伴之着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上升。针对这一现实,一贯推销贸易自由化的美国也奉行起贸易保护主义來。不难知晓,止因西方国家市场的萎缩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我国诸多外向型企业的破产倒闭。从而,在实体经济面冲击着我国国民经济。(二)人民币与美圆比价
6、一直处于上升通道。美国面对消费乏力的国内市场,努力寻找着海外市场。为了降低口己产品的出口门槛,一再要求我国提高人民币的外汇比价。按照标准比价表示,目前1美圆二6.2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出口压力大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三)国外大量投机性热钱流入我国金融机构。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相对较高的利率。国际上大量的投机性游资流入我国金融体系中。这一现状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造成我国金融体系的统统性风险。不难理解,在资金逐利性使然推动下,若大量热钱突然抽走,将导致我国金融体系曲临崩溃三、上述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优化导向结合以上论述,我国金融业的优化导向需要从
7、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强调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契合。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则是典型的反面案例。(2)增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难理解,在资本逐利性推动下,金融机构形成投机动机,从而需要政府的监管來抑制。(3)设计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制度的建构非常重耍,这需耍金融界、学界、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最后,笔者强调着力打造“银企互联业务”。具体而言,以企业运营为核心的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机制;同时,企业与银行间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