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587687
大小:552.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3-12
《选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离子键的强度离子键的强度通常用晶格能U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U满足玻恩-兰德方程:其中:Z+、Z-表示正负离子所带电荷,r+、r-表示正负离子的半径,A为马德隆常数,n为玻恩指数(A、n均为常数)所以离子所带电荷越大,半径越小,则晶格能越大,离子键越强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但近代实验证明,即使电负性最小的Cs和电负性最大的F形成的CsF,离子键也只占92%,仍有8%为共价键。因为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原子轨道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重叠,使得离子化合物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共价性,所以不存在纯粹的离子键。①如CsCl、NaCl等典型离子晶体,仍可用离子键理论解释
2、其性质;②如AgBr、AlCl3由于其离子键中含较多共价键成分,故不能使用离子键理论,而应使用离子极化理论来解释其性质。1.什么是离子极化离子极化是指离子在其自身电场作用下,使周围其他离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过程。简单的说,离子极化的含义就两点:①使离子键共价化,即使离子键过渡到共价键;②使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即使离子化合物过渡到共价化合物离子极化理论2.离子极化理论要点①离子极化的大小用极化作用的强弱来衡量;②极化作用的强弱与化合物的正负离子有关:⑴对正离子而言,若其诱导作用越强,则极化作用越强;⑵对负离子而言,若其变形性越强,则极化作用越强;③正离子的诱导作
3、用、负离子的变形性与其所带电荷,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大小有关。(1)正离子①正离子所带电荷越高,极化作用越强;②正离子半径越小,极化作用越强;③不同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其极化作用大小的顺序为:18e或(18+2)e>9~17e>8e(2)负离子①负离子所带电荷越低,极化作用越强;②负离子半径越大,极化作用越强;③复杂负离子对称性高,变形性差,极化作用弱;(复杂负离子的中心原子化合价越高,变形性越差)(3)相互极化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考虑负离子的变形性,但一些电荷较低,具有特定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也容易变形,则此时正离子能产生一个附加的极化作用,我们称之为相互极化
4、作用相互极化作用规律:①18e或(18+2)e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容易变形,能引起附加极化;②对同族元素,周期表自上而下,18e或(18+2)e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附加极化作用递增;③在具有相同18e或(18+2)e电子层结构的正离子化合物中,负离子变形性越大,附加极化作用越强。(4)反极化作用(适用于含氧酸和含氧酸盐)中心N原子电荷高,极化作用强使O原子靠近N原子部分呈”-”电性由于H原子半径很小,且带正电荷,从而使O原子极化,其靠近H原子部分带负电,因H原子极化作用效果与N相反,故称其为反极化作用-+两端均带”+”,互相排斥,从而降低了O—N键的稳定性,使化合物
5、不稳定+正离子所带电荷越高半径越小反极化作用越强化合物越不稳定3.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①化合物颜色极化作用越强,电子从负离子向正离子迁移更容易,化合物颜色更深;②化合物熔点和沸点极化作用越强,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倾向越大,使化学键共价性增加、化合物共价性增加,使化合物熔点和沸点降低;③化合物溶解度极化作用越强,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倾向越大,使化合物共价性增加,使化合物溶解度降低;④二元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当给化合物加热时,极化作用越强,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倾向越大,使化学键共价性增加、化合物共价性增加,使化合物热稳定性降低,分解温度降低;⑤含氧酸和
6、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⑴含氧酸根负离子相同,正离子不同:正离子反极化作用越强,含氧酸(盐)热稳定性越低;⑵正离子相同,含氧酸根负离子不同:若含氧酸根负离子的中心原子化合价越高,则其抵抗正离子反极化作用的能力越强,本身被反极化作用影响越小,含氧酸(盐)热稳定性越高;4.离子键理论和离子极化理论的应用①判断化合物为典型离子化合物还是具有共价性的离子化合物,判断方法如下:⑴经验法: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直接判断,如KCl是典型离子化合物,HCl是典型的可以电离的共价化合物;⑵观察法:若化合物中有可产生较强极化作用的正负离子,则化合物为具有共价性的离子化合物,否则为典型离子化合
7、物;②典型离子化合物用离子键理论,具有共价性的离子化合物用离子极化理论。化合物性质离子键强度越大(晶格能越大)极化作用越强熔点、沸点溶解度热稳定性颜色——深5.例题1、试解释AgCl,AgBr,AgI颜色由白色变到淡黄色再到黄色。2、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熔、沸点高低(1)NaCl、NaBr(2)ZnI2、HgI2(3)FeCl3、FeBr3(4)CaO、KCl(5)CaCl2、ZnCl2(6)MgO、Al2O3(7)FeCl3、FeCl2(8)CaCl2、GeCl2(1)NaCl>NaBr(2)ZnI2>HgI2(3)FeCl3>FeBr3(4)CaO>KCl(
8、5)CaCl2>ZnCl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