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61265
大小:1.57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3-13
《公开课用赤壁赋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赤壁赋苏轼1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关于“赤壁”2学习目标:1.诵读文本,说出作者的感情变化。2.用语言描述画面,体悟其中的情感。3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
2、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āi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4背景资料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5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整体感知,把握思路,体会情感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喜)6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泛舟赤壁有何感受?心情如何?7
3、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8月出皎(jiǎo)兮,佼人僚(liáo)兮,舒窈纠(jiū)兮,劳心悄(qiāo)兮。9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2、本段的“悲”从何体现?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
4、现。3、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4、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转折过渡。10第三段客人又为何而悲?11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却“知不可乎骤得”。12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英雄不在之悲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平凡渺小之悲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短暂之悲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超脱不得之悲
5、13第四段:思考讨论3分钟1、苏子的随遇而安、豁达乐观体现在哪里?2、苏子用水、月作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14“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苏轼虽然也十分渴望高官厚禄,渴望为朝廷效力,可是既没有机会实现,那就不要再强求,不要再因为得不到而郁郁寡欢了。所以他这个时候也想通了,这样“侣鱼虾而友麋鹿”不也能够生活得很快乐嘛。显示出豁达乐观的心态。15水月人变不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16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
6、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17思考: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情怀?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思考讨论:1
7、8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为“客人”指出出路19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20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壮志难酬21本文的艺术特色:1.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情因景发,景以
8、情显借景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