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创新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标下创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浅议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在一代一代的语文教育者的努力下,积累了一套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加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不断革新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淡化语文教育的创新性,而仅仅把课程的教授当做传播知识的媒介;课程的设定没有对学生创新有确切规定;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学媒体较落后等。新课标在对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做了如下规定:在培养学生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对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的走访,我们可以看到在作文
2、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过分追求言语的表达,而对思维的训练不够重视;学生思维模式化,语言定式话,材料通用化;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学生思维不活跃,思路狭窄,更关键的原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思维创新的培养,脱离了思维规律。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以下方面的策略:一、创新写作教学的动力——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的培养是以基础为本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性共同努力下,才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由“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自愿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1、拓宽阅读面,让兴趣成为习惯。学生在教师
3、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前十分钟阅读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或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的美文,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思考之余会增加更多的情感的共鸣,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一些学生会有自己喜欢的作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家文章。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时,可以针对学生关心和喜欢的一些社会热点和视角出发,投其所好,让学生的情感专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生活中发现对美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出发,并自觉养成记录生活中点滴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力,这是写作活动中真挚情感的来源以及
4、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二、创新写作教学的生命力——联想和想象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说联想是为了让知识点不断的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那么想象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革新。因此创新写作教学的生命之源就是联想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判断意识,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在教授语文作文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教师需要创设一个交流自由,平等友爱的教学氛围。创新是一个转变观念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想法,让学生大胆的想,积极的想,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里,突破学
5、生的思维定势,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之花的成长的沃土。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想,要不断的给予肯定和赞赏,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学习这段文字时,学生并不认识槐树,也没有见过秋天槐树落花满地的情景,但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和铺设,展开联想和想象,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秋天的清晨,当秋风轻轻推开房门,作者起身走到门前,惊喜的发现院子里的槐树落花铺满了地面,如同冬
6、日大雪一般悄悄的铺满了地,作者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当教师让学生大胆的去想象,让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结合起来,那么学生会在追求和发现美的同时,让想象力和联想力不断提高。只有学生主动的自觉地去发现美,捕捉美,感受美,那情感的空白会一
7、点点填补起来。三、创新写作教学的活力——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作者在已知的信息中通过自己的加工产生更多信息,从来源相同的信息中产生各异的输出。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求异思维就是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是思维呈现多角度多方向的方向发展,最终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的重要基础,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特视野,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富有个性的洞察力。而求异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教师要着重从这2个方面培养:1、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角度出发,发现解决问题的多中可能,它要求思维的主体从寻
8、常中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