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498687
大小:47.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2-26
《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认知类型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要求。2、能比较优生与差生,举例说明差生的教育措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优生和差生的比较难点:认知差异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第一节心理差异与教育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P489、2)研究表明,心理差异与教育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心
2、理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教育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知差异与教育(P490-497)(一)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P490-492)一般认知能力也称智力。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对学习有直接的影响:1、智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智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其影响作用更为明显。但智力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它因素的作用逐渐增大。2、教学意义:对智力较低的学生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点:其一、应事先提供学习策略的训练。其二、恰当地运用某种教学方法以减少对学生深层信息加工的要求,以降低理解时的难度。如采用比较直接的结构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演绎法),进行有指导的
3、学习。(二)专门领域知识的差异(P492-494)1、专门领域的知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过去成绩能够相当准确地预示他在这一领域的未来成绩。2、教学意义:其一、对缺乏相关预备知识的学习宜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掌握教学法,而对具备预备知识的学生,可以多使用发现式等非结构化教学法。其二、向缺乏背景知识的学生先补充背景知识,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三)认知风格的差异(P494-497)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P494、2)认知风格人各有别,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以下三种: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冲动型----沉思型具体型----抽
4、象型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1)认知特点:(P494、3)“场依存—独立性”研究最初是威金特(1954)为解释知觉中的个体差异而提出来的。后来将其提升为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棒框实验:如图所示:在黑屋里设可发光的棒与框,其中棒是可以转动的,主试让被试将其调到垂直状态。威金特等人对1587名学生进行了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绝大多数被试的认知方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认知方式具有稳定性。此外,两种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各自其对环境的适应价值。具有场独立性的人有主见,而场依存性的人则能够更好地顺应他人。2)教学意义:(P495、2)其一、不同教学方法对两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社会敏感性”:独立
5、思考与指导。其二、不同风格的学生偏爱选择不同的专业:场独立型学生对科学、数学、机械等强调认知能力的专业感兴趣。而场依存型学生则对社会科学、教育、社会工作、文秘、商业等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更感兴趣。其三、师生之间认知风格的匹配关系明显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场独立型教师教学时,场独立型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场依存型学生。而场依存型教师教学时,学生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其四、图式的辅助作用可以减弱场依存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某些劣势。2、冲动型与沉思型(495-496)1)认知特点根据学生对问题做出反应的速度分:冲动型:反应快但容易出现错误。解决低层次问题时有优势。沉思型:学生则反应速度慢,但错误少。
6、解决高层次问题中成绩更好。2)沉思型与智力落后学生的区别共同特点:反应慢区别:其一、思路是否清晰。其二、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其三、是否能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小资料:气质类型与认知风格: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风格与气质类型密切相关:多血质:反应快、灵活、兴趣广泛、但兴趣与注意力均容易转移。---冲动型。粘液质:反应慢、不灵活、兴趣不广但专一、注意的稳定性好。----沉思型。另:气质与智力无关,故反应慢不等于智力低。3)教学意义其一、对沉思型学生可通过较多的练习提高其反应速度。对冲动型学生可指导其进行自我思维监控训练使其少犯错误。其二、正确区分沉思型学生与智力落后学生,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
7、、具体型与抽象型(P497)1)概述:根据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运用概念水平的高低分:,具体型:喜欢直观理解,而在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较差。抽象型:学生善于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不善于形象思维。2)教学意义:抽象型学生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如归纳法、发现法)下表现更好。而具体型学生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接受法)下表现更好。三、性别差异与教育(P501-502)1、性别差异的表现社会上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的观点有多种,但大都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麦考比和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