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087867
大小:19.8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8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写读后感.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写读后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领,写出自己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获取感受,在写作中具体、深化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从有益的书籍中获得启迪。【教学重难点】1.难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篇诗文或一本著作(也包括一部影视作品),我们读过(或看过)之后,总会有些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观)后感。如果我们能坚持写读后感,既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二、认知读
2、后感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三、学写读后感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1)理
3、解原文抓要领。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2)突出重点谈感受。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3)联系实际深开掘。写读后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4/4己在生活中体会较深的
4、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3.克服常犯的毛病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
5、有四点:(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
6、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四、写作文题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提示:1.可以
7、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4/4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五、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公认的文学巨著。曹公之功力,无法用语言形容。全书包罗万象,煞是好看。鲁迅先生评价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缠绵,革命家看排满,流言家看宫闱秘闻。”除此之外,实还可看社会万象,
8、看养身之道,看官场百态,看工艺建筑;并可看戏看诗文看排场看笑话。我自十一岁始读《红楼梦》后欲罢不能,得空便读。初,纯乎是看个热闹,只觉人多事也多。后来渐渐看起了交际之道,读起了原先跳过的诗文。愈读愈觉得好,“如口中含了个千斤重的橄榄”(香菱语),味美得说不出。不必说全文,单取任一段看,都有独到之处。仅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先说其热闹。门外已然一片盛景,进门后左拐右转,便初领了贾氏大家之气。人物陆续登场,丫环婆子已不寻常,太太奶奶更是了不得。借黛玉之眼,看那珠光宝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