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石定寰科学技术部高技术司柳卸林科学技术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新时期面临的究部门、大学和中介部门”。因此,企业、科研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更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凸现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要性。在知识成不同的学者常采用不同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时代,问题的关键是定义。国际上较通用的定义是:国家创新体系一个国家有着很好的知识产生、流通和使用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的体系,而国家创新体系则正好是这方面的织和制度网络,其活动
2、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一个有效框架。正由于此,OECD等国际组织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其中政府机构、企业、科用国家创新体系来分析一个国家知识经济的研机构和高校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运转效率。对中国而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我们的定义是: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和社化,科技经济更好结合和中国跨越式发展都会部门组成的、以推动技术创新为目的的机要求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来重新思考中国构和制度网络。特有的问题。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出发便有这样的展现状。认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创新效果的影响与研究开发对创新的影响同
3、样重在我国,在传统的计划体制内,国家创新要。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人、企业和机构间的流体系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科研机构被赋予动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必须把研究开发知识的生产者的作用,不关注知识的传播、使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用。企业是知识的使用者,不关注知识的生系起来。从而,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是要强调创产、传播。而高校则主要是知识的生产和传新要素或主体(企业、科研部门、大学和中介播,不关注知识的使用。政府则既是知识的生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强调这一体系产、传播和使用的组织者又是推动者。国家创能否有效地使新的知识
4、在创新体系内部流动新体系间各要素联系方式和机制主要是国家起来,能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OECD1997年计划和相关政府机构。这一系统配置方式既的《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指出:“创新是不同主造成了要素创新动力的低下,又造成各要素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之间的功能分割的局面,所谓技术经济两张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这皮的现象便是这样形成的。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反馈、互相作用的结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机制的不断引果。在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入,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
5、识的方式。这种外部知已从计划型的创新系统向计划市场混合作用识的主要来源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的形式转变。7转变的突出之点是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在技术和应用之间架起桥梁。如面向中小企大的变化,它扬弃了许多计划体制的东西,使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不断发展与完善,现已企业和科研机构有了越来越大的自主权,政有200多家,覆盖全国各地和多个行业。国家府虽然还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建立的高新技术园区是一项创举。它形成了广者,但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创新中的作一个有助于推动科技经济结合的环境,形成用大大增强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国
6、家了一个区域创新体系。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创新系统的变化。首先,通过改革,科研院所为创新体系的模式已从计划集成型转向混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其次,国型,并正向市场集成型转变。家科技计划不断向实现技术创新的方向转从市场经济体系的角度出发,现有的创移。第三,政府通过许多措施,建立了初具规新体系表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缺陷和需改进模的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第四,政府开始之点。注重通过立法、政策手段来推动技术创新。1.国家层次上的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改革使国家创新体系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树立起来,一个真正解决技术经济相结合的的变化
7、。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好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首先,由于原有的体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基本态势已形制惯性,政府负责科技与经济的职能分工使成。1、企业在创新能力和组织建设上都有较两方面的资源不能真正集成起来。经济部门大发展,已不再是过去的生产车间的角色。企还没有把技术创新真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业已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2、科研机其中技术改造经费的规模远远超过企业的科构不再只是基础知识的生产者,而已成为包技经费。在技术改造中,由于企业可获得较优括应用知识的生产者,成为重要的创新源和惠的政策贷款,风险低,可以从国
8、外买先进技新兴产业的重要创业者。面向经济建设主战术,造成大企业的技术进步基本上与科研部场的意识已初步形成。3、高校已成为国家创门无关、许多国内已有能力的技术仍从国外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是科研水平相进口及重复引进的局面。从科技角度看,国家对而言不断上升。八五期间,高等学校的国内的一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