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859686
大小:7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2-01
《温州大学期末考试卷_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温州大学期末考试试卷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考试科目古代汉语试卷类型B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对象08中本(1)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得分一、综合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1北宋景德四年(1007)崇文
2、馆陈彭年等向朝廷呈上校定的《切韵》五卷,次年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刘渊奉命编定《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为平水(山西临汾)人,故此韵被称为____________。2上古三十韵部根据有无韵尾及韵尾的不同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声三类。3____________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其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这种文体以后又称____________
3、_。4____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叫《诗》,共有诗歌____________首,因此又称诗三百。5古籍在传抄过程中脱落了文字称为____________,增加了文字称为____________。得分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以下各句中的加点词是同义复合词的是()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B中孺扶服叩头C河水清且涟猗D一之日觱发2五律中首联的出句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则其对句的平仄为()A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C平平仄仄平D仄仄平平仄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其中的“望洋”
4、是()A双声联绵词B叠韵联绵词C偏义复词D动宾复合词4下列句中“然”使用其本义的一句是()学习参考.....A沛公然其计,从之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C河东凶亦然D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5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中“存”用法相同的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B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D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下列四组繁简字中,繁体字与简体字意义都没有区别的一组是()A體体讀读窮穷B園园窮穷脩修C後后穀谷體体D後后讀读窮穷7下列属于轻唇音的一组是()A知彻澄娘B非敷奉微C端透定
5、泥D帮滂并明8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B韩信犹豫,不忍倍汉C虽然,何以报我D南冥者,天池也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D季氏富于周公10《史记》是我国第一部()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断代史D编年体通史得分三、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每小题1分,共5分。)A引介涉及对象,相当于替、给B表被动C表原因D表目的1《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
6、《孟子·梁惠王下》:臣请为王言乐。()3《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4《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得分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小题1分,共20分。)1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2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学习参考.....3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4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5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6蒹
7、葭采采,白露未已。7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8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9相鼠有皮,人而无仪。10八月断壶,九月叔苴。11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12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13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14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15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6是以九家之说,蠭出而并作,各引一端。17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18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19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20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学习参考.....得分五、简答题(每
8、小题5分,共20分。)1“耳”字的本义是耳朵,可用来表示语气词。如:《论语·阳货》:“前言戏之耳。”“剥”的本义是剥开,可用作“攴(扑)”表击打义,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请分析上述两例中的的语言现象,并指出二者的区别?2请解释什么是“古无舌上音”。3请举出古今汉语中至少三种注音方法,并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